在育儿路上,我走过许多的弯路,但随着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以及一些错误做法而导致问题的出现,我愈发意识到:
作为父母,如果没有足够的觉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改进,那么你所做的也许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伤害孩子。
而我曾经也是这样一个以“爱和教育”的名义伤害过孩子的家长,如今也尝到了由于自身的经验不足和无知造成的恶果。说出来是希望同为父母的你们,不要犯我曾经犯下的错。
女儿汐汐成长到两周五,我们动手打她的次数应该在9次左右,集中在两周二到两周三之间。其中严重的大概有三、四次,一般都发生在她犟脾气上来出现挑衅行为时。
当然所谓的严重仅仅也只是严厉认真的打了一下(真的也就一下)她的脸或屁股,但对于这么小的孩子终归不会下太重的手,主要是她爸爸营造出的高压氛围十分恐怖,所以对其的心理震慑会特别大。而其余的几次均是雷声不大雨点也小,仅是打手心这种程度。
在这过程中并无任何粗暴谩骂或人身攻击,并且之后都有进行安抚。
交代这个背景并非为了推脱责任,而是想说明就是这种程度,就已经够对孩子造成影响了!!!
也许是双鱼座女孩的特性,汐汐天生就是一个感情非常敏感细腻的女孩子,所以尽管次数并不多,但暴力手段在她身上的作用却表现的特别明显。譬如,现在只要我们一批评她,哪怕情绪十分平和,她都会自己主动说“打屁屁”,如果我们表示不会打屁屁,那她又会欢快地叫道“打脸”,似乎这是件无比有趣的事,让人哭笑不得,却又暗暗心惊。
更为严重的是,从两周三左右开始,每当遇到让她不愉快的事情时,她便会很认真地打自己一下。特别是在跟别的小朋友产生冲突时,别家的孩子可能还没动手,她就自己先对自己下手了。
这让我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深究这其中的内在联系。
经过阅读、咨询和金宝贝的Amanda老师给予的分析,我大致得出这么个结论:年幼的孩子一般都是情景式记忆,因为平时我们对她态度很温和,所以一旦对她使用暴力手段,对她的情绪冲击就会特别大,会让她产生“事情没做好的挫败感”“愤怒但又无力反抗”“自责”等等感受。当她再遇到带给她类似感受的情境时,就会唤起她被暴力对待的记忆,试图采用同样的暴力手段来对自己,以宣泄那种情绪,几次之后便形成习惯性的条件反射。
说真的,我从未曾想过在我们家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和孩子的爸爸并非是情绪冲动型的家长,也很少对孩子随心所欲任性而为。相反,我们十分重视这唯一的宝贝女儿,也很强调科学的育儿观。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不止一次的暴力行为?在清楚女儿问题成因后,我开始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因亲子关系好而盲目自信,认为少量轻度的暴力没关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和曹同学是“萝卜+大棒”育儿理论的坚定信奉者。在我们看来,只要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少量使用暴力手段并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
一直以来我们对孩子是尊重且耐心的,亲子关系不错,特别是她爸爸与她的关系更是亲厚,即便打完也马上能无比开心地滚成一团。此外基本也不会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乱打骂孩子,还是相对有所克制。所以这让我们对暴力会产生的恶果松懈了警惕。甚至刚开始我们还会因为这样能神奇迅速的让孩子懂事听话而自鸣得意,觉得只要打后再心平气和地教育一番然后告诉她“爸爸、妈妈爱你”便万事大吉。
现在想来这种观念无疑是幼稚可笑,严重透支了自己在孩子“爱的银行”中储蓄。
二、自身能力跟育儿要求不匹配,导致用力过猛、动作变形。
由于在怀孕前,我们就在生活中见识过太多骄横任性的孩子,也非常排斥对孩子过度纵容宠溺的做法,坚信“养而不教亲之过”,所以两人在“严格教育孩子”这点上是达成高度共识的,这让我们有时还来不及深挖孩子不当言行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对其先采取了措施,以扼杀她成为“熊孩子”的苗头。
虽然我常常会阅读一些育儿书籍,孩子的爸爸也是属于擅长与孩子打交道的人。不过我们毕竟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理论学习,骨子里又不自觉地存在一些老式的教育观。
而汐汐在T2阶段之前是一个非常乖巧的孩子,即便进入T2阶段,只要我们耐心温柔地坚持规则,其实大多数时候也还是十分配合。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对比,所以她一旦出现非常任性的举止就会让我们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产生怀疑,害怕这样反而纵容了孩子的坏毛病。最后导致矫枉过正,激发出暴力手段。
三、情绪转移下的放大效应
汐汐姥爷非常疼爱外孙女,但又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爱意。所以在面对这个幼小的孩子时,常常把自己的身段放得极低,甚至有些卑躬屈膝的味道。特别是我全职带娃后就跟长辈分开住,由于很少见面,两位老人一看到孩子更是恨不得将其捧上天。恰逢孩子又处于T2阶段,这导致了汐汐一见到他俩便十分任性,显得无法无天。
对此孩子的爸爸很是郁闷,作为女婿又不好多说什么。此时,若是汐汐再当着爸爸面也无理取闹,那无疑就是撞在了枪口上。
所以在他对汐汐最严厉的那段时期,与其说孩子有什么严重的错,倒不如说是他为了捍卫自己的教育理念,而将对长辈过于宠溺孩子而衍生出的反感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
四、侥幸心理
尽管很多科学育儿都不提倡打孩子,但感觉全中国从古至今都有很多人在打孩子啊。我们就这么轻微地打她一下,应该也没关系。
结果很不幸,真的就有关系了。
这篇文章的首稿在其它网站上发布之后,虽说均是1万+的浏览量,但与此同时争议也特别大。一种声音是对于打孩子的强烈斥责,似乎已经上升到虐待儿童的高度;另一种声音是认为孩子就该打,否则无法教育好,而之所以汐汐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她性格问题,其他孩子被打得严重多了也都好好的。
后来我跟很多妈妈进行过探讨,发现像汐汐这种情况确实极少。但是,有一点却是所有人都遇到的,那就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打越没效果”。
对此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其性格特点,暴力手段对于他们的影响程度、表现形式肯定也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可能表面变得乖巧但内心会压抑自己、有些孩子也许会出现攻击别人的举动、或者有的孩子可能会变得“皮实”越来越耐打……
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很快就表现出来,有些可能要到很多年后才会出现。但无论如何,就像伊建莉老师所说的那样:“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如今的我们是不会选择再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了。除了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多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同时也告诉汐汐在不开心、着急的时候,可以抱着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很生气!”,若是依然不开心,也可以跺跺脚。但通常情况下,只要我们一提醒,小家伙就会转怒为喜扑进我们怀里撒娇说“爸爸(妈妈),我很生气”。
当然彻底改变孩子的这个习惯需要漫长的一个过程,但这次,我们一定会无比耐心地用时间和爱去慢慢修复。
注 : 原创文章,请勿抄袭。
我是个正在努力码字的全职妈妈,强调与娃同乐,关注妈妈的个人成长,希望我的文字能带给你温暖和启发。
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成长!您的留言或赞赏都是对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