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
写在前面——
今天出门其实挺早的,结果到了工作室门口发现没拿钥匙,辛苦回去拿来开了门开始背单词,背了一会儿提示没电了,下意识拿充电器才发现忘带了,于是只好先写在本子上,中午回来再开始写。
作为与自己的约定,与各位也一起见证从零开始到今天第五十三天了,断没有中途放弃的理由。只是确实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不在原先的时间段发出。万望见谅。
好了,说正文吧。
今天要分享的这句话,意思还算比较直白,不过按照惯例,还是尽可能提供一个参考直译吧——‘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为了尽可能准确,今天选的译文来自于中华书局的。
相信很多人是不喜欢这句话所反映的那种人的,自然,应该也是不愿意做那样的人的。但如果我说,有时候我们就在做着,甚至必须做着这样的人时,你作何感想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怨’。说这个字我们要特别注意一点,我们‘怨’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的‘怨’到底因何而生?
如果说我们不明就里的被某人指责如何如何,或者类似于学校遇见的欺凌事件,那么,我们的‘怨’,也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因为外在不友好的行为触动了底线所以升起此心,人之常情,合情也合理吧。
但是,如果另外一种情况呢——记得之前在文章中提到过,我们很可能因为对方的表达让我们不舒服,而直接否定对方说的所有内容,无论对方说的内容有多么可取。爱屋及乌的反面‘恨屋及乌’,你觉得这样合适吗?相信你也会觉得不合适的。
之前看奇葩说,谈论‘我们变成自己讨厌的人,是不是一件坏事?’如果结合这里‘怨’的理解,你会发现都是类似的,我们‘怨’的‘讨厌’的,其实真未必见得都是不好的。所以,当我们用这句话指导自己时,一定要注意,‘怨’因何而生。
再来谈第二个字,‘匿’。这个字存在的合理性和‘怨’是匹配的,因何而生的‘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匿怨’行为能够被多少人认可。
如果是因为不合理行为而生的‘怨’要我们‘匿’下去,恐怕有违人之常情,难以接受。就像如果某人指着你鼻子骂你,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组织语言直接反驳(先假设用于反驳的语言合情合理)。同样的,我们反感于那些打乱我们正常计划的人,反感那些欺负别人的人。如果这样的‘怨’要我们‘匿’,好像不大合适吧。可惜咯,对于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形,我们不少人对于引起这些情况的人还真就‘友其人’了(私底下说坏话不算哦)。至于上述对应的人是哪种人,我相信你比我更懂。
如果是因为合理行为而生的‘怨’,莫不是我们不该‘匿’吗?就好比你做错了某件事,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别人带着情绪来给你指导工作,让你心里不舒服,生了‘怨’,这时你匿不匿,友不友其人呢?讲道理都要‘匿怨而友其人’好吧。别人的坏情绪是你引起的,不匿,你错你还有理了吗?自然,你可以说,‘咋们有话好好说不行吗,这样让我很不舒服诶’,其实吧,问问你自己,你在那个角度有没有可能控制得更好?恐怕不见得吧。那就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第三个字,‘友’。还是必须要结合上面的论述。
如果是对于不合理行为还‘友其人’,有三种可能:其一是,你惹不起,必须忍。其二,之前提到过的,在你面前装孙子的人,都是为了把你变成孙子。其三,人品修养比较高吧,确实不在意。但是,这个一定是有限度的。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不是?所以,还是看什么事引起的。
如果是合理行为引起的,‘友其人’不应该是合情合理吗?‘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如果对于帮你的人你还心怀不满,是不是有点太那啥了?自然,如果真的可以有更好的表达方式,那当然推荐了,不过,要求别人之前,还是先要求我们自己吧。
最后一个字,‘人’。
其实,在前面已经若隐若现的提到了这个话题,无论行为是否合理,如果放到特定的人身上,我们都必须‘匿怨而友其人’。给出两个身份做参考理解吧:领导和父母。多的就不说了。
好了,字解完了。但是还有一层意思没有说——
先想一个场景吧:别人做了某件事让我们不愉快,我们说‘你这个人好讨厌啊’,请问,我们真的是说‘这个人好讨厌吗?’
其实也许应该换一种理解,是这个人做的这件事,或者在这件事情上的做法让我们讨厌,而不是‘这个人’。我们讨厌的是局部,而不是整体。有时候就事论事之所以难,就是因为那句话一出,听者本能的反应是对于自己这个人的全盘否定,放到谁那里恐怕也不大愉快不是?
通过这个场景,我想说的是,《论语》本就是语录体著作,抽取的是孔子在不同场景下说的话,而我们现在读的时候,‘匿怨而友其人’这句话少了当时的时空背景,所以我们会存在站队的情况。但是,也许在孔子当时的场景,说出这句话就只有一层意思,可是因为场景缺失,我们才多出了多种理解。
自然,多种理解是可行的。但是,请不要用来指摘孔子说这句话是不是显得他太小气了。也许,‘小气’的是我们。相信,很多话,都可以有这个思维的。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百日筑基第五十三天,诸位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