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学习过程中,感觉在学习方法上略有欠缺,于是我整理了一份相对完整的学习体系并深入学习,很大程度上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希望对大家也有帮助。
文中我会详细介绍我整理多个学习技巧后得到的学习体系,字数8k,预计耗时15分钟。文章虽长,但绝对全面而实用,请耐心看完。
长时间高效学习这个行为,如果长时间用眼和久坐对身体没副作用的情况下,应该是所有学习者的梦想吧。身体的健康不应该被忽视,所以适当休息走动是不可或缺的。高中的班级中56个人就两个人没有近视,一个我视力正常,还有一个同学远视,这和我课间坚决不写作业还到处瞎蹦跶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身体受不了长时间久坐之外,大脑也受不了长时间工作的,我们的注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减弱,最后分神。因此在完成一定工作量后,感觉到自己注意力慢慢分散的时候, 不要逼迫自己拉回注意力,停下来休息一下才是最优选。
真正的长时间高效学习,应该是有节奏、可持续、高效率、高转化的长期学习方式。
当我明白了这点的时候,我很后悔自己没有早些接触学习方法相关的书籍,觉得以前的27年白过了……虽然学生时代成绩还过得去,但是如果更早地接触学习方法论相关的知识,我一定可以学得更好。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先介绍日常准备
第二部分让我们来端正学习态度
第三部分是亲试可行的学习方法。
先上全文概览,可存下来后放大观看。
第一部分:日常准备
肉体是每个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着的是什么,都应该好好保持它的强韧、美丽和清洁。 ——村上春树
离开学校之后,我愈发觉得沉浸在学习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想要保持高效学习,就要保证体能充沛、情感舒畅、思想集中,三者缺一不可。
增强体能
2017年7月,金腰带拳王邹市明输给了名不见经传的拳手木村翔。在技术和意识上邹市明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平时不重视体能训练,甚至被推广人认为是“兼职选手”,让他在面对抗揍耐打的日本人的战斗中多次滑到,最后因体能不支送出了金腰带。
不重视体能的人,是没办法在远征的路上走太远的。只是为学习做准备的话,每天去操场跑几圈,然后回家跟着keep做一两组力量训练,有一定的运动量,就足以让你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状态。
健身圈中流行“三分练七分吃”,就算没参与健身,在保证运动量外,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当我打算增肌的时候听到有哥们一日六餐、一日八餐的时候真是吓尿了,我们不用那么夸张,但是少食多餐确实是更健康的饮食方式。
一顿饭七分饱就好,然后在两顿饭中间的时间补充一定量的食物,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能量,让自己保持一定的饱腹感又能吃得下的状态是最好的。想必没人能在吃撑或者饿肚子的时候能沉浸在学习中吧,少食多餐能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延长我们的学习时间。
很好奇为什么只是说“三分吃七分练”,作息不规律,吃得再好练得再多也是白搭。有时周末没啥事,睡前拿着手机这看看那翻翻,不知不觉外面就有了亮光,然后在微光中带着不安和后悔沉沉睡去,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的了。这样不仅仅过了无精打采的一天,更大的恶果是打乱了平时的作息习惯和学习节奏。
一定要保证规律的作息,不仅仅是工作日,周末的作息也要有保证。让身体维持在稳定的状态,才能更加丝滑地进入学习状态。另外,无论多忙,中午给自己安排十几分钟的时间休息,“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控制情感和注意力
没想找女朋友的哥们看到别人秀恩爱,吃了狗粮心里难受学不下去;
在找女朋友的哥们对着女神的照片发呆,心神不宁学不下去;
有了女朋友的哥们整天想着怎么哄小公主,闹心得不行学不下去。
情绪波动大,思想不集中,学习效率必然低下。要学学会控制情绪,而不是让情绪牵着你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才能顺利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
每次要学习前,闭上眼,想象自己坐在影院中,耳边播放:“为了给您提供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环境,禁止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想念男/女朋友、愤怒、悲伤、以及过度兴奋等不良心理状态。”确认无误后,正片开始。
培养仪式感
网球名将纳达尔比赛前会在场边摆放两个水瓶,水瓶的商标必须冲着他所在一边的底线。
前NBA球星贾森·基德在比赛中罚球前总是会摸一下自己的屁股然后对篮筐飞吻,以期投篮入筐。
这种看似迷信的行为,其实就是仪式感的体现。建立一定的仪式,可以让身体得到强烈的暗示,从而更好的进入即将要发生的事情。找到相对合适的仪式,比如吃颗糖/喝杯水/冥想五分钟等,在学习前来一发,等身体习惯了之后,就能起到赛跑中发令枪的作用。
我至今还留着高中时期的校服,在家里学习的话就会穿上,长期以来校服中粗糙的质感能让我觉得很安心,能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享受生活
要学就学的踏实,要玩就玩的痛快
除了吃饭睡觉锻炼工作学习之外,剩下的时间就好好享受吧~
无论是玩游戏还是发呆、看电影还是闲聊,怎么舒服怎么来。工作学习那么紧张,剩下的时间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取悦自己呢?心情好了,学习自然高效。
第二部分:端正学习态度
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前桌的一个女生学习非常用功。上课的时候老师说啥,就马上写下来,下课忙着整理上课的笔记,从不嬉戏打闹。课本用记号笔划得花花绿绿的,如果题目写错了,就会在旁边工整地抄上标准答案。
我当时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学习方式,像我这种懒虫觉得这牛逼坏了,然而每次考试她成绩都不太理想,拿到成绩后,我能明显感觉她做笔记更认真了……当时还年轻,不知道怎么去解释这种现象,只觉她很认真,也尽力了,直到毕业我都觉得她很了不起。
现在我清楚地明白了:一切不以理解阅读内容为目标的笔记都是耍认真。上课刷刷刷地抄、课本花花绿绿地画、作业错了原本不动地将答案往上面搬,看似做了不少功夫,然而学习内容并没有经过任何思考,被动学习效率十分低下。她的态度拿出来了,但是用错方向了,并不能为成绩带来一点提升,只能用整齐的笔记安慰自己。
想高效学习,我们必须掌握主动式学习
即:带着目的预习——遇到重点后“接收-思考-质疑-接受”——大量练习——及时复习——积极输出。
带着目的预习
很多人认为预习没有用,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就好。然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枯燥的授课场景下更容易走神,往往会遗漏掉关键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前花少量时间迅速浏览书本,遇到不是很理解的地方做个标记,然后上课时间在不理解的内容到来之前集中精力听课,其他时候摸摸鱼发发呆也是不错的选择(并不建议)。在看书之前适当浏览目录,带着问题去阅读也一样可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遇到重点后“接收-思考-质疑-接受”
被动式学习和主动式学习最大的差别就在这里。被动学习者只做到了“接受”,老师丢来什么,歪瓜裂枣全都收下,事后得个消化不良。而主动学习者面对遇到的重点,比如“费曼技巧”,会思考这个技能要怎么使用、怎么用更合适、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再质疑它是否具有可行性,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确认无误之后才会接受。
正是多了思考和质疑的步骤,我们的大脑对知识进行了加工,才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看到了需要做笔记的内容,不要摘抄,不要摘抄,不要摘抄!!!先思考和质疑,然后使用“费曼技巧”——也就是“将你学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在笔记上写下你自己的理解。(此处应配合康奈尔笔记法)
大量练习
看到这个标题第一反应应该是挺反感的吧,但是其实并没毛病。你一定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足量的练习完全是必要的,但是放到学习中,就是等于题海战术了吗?
并不是。我们在完成训练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自己掌握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还比较薄弱,经过一定量的练习之后,就需要把练习中心放在适当难度的训练上了,而不是机械地重复最简单的部分。适当难度的练习才能得到有效进步,将木桶的短板一块一块补上才能盛更多水。
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提醒我们: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我们需要根据曲线所给的时间节点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
有两个办法可以有效减轻复习压力。
1. 睡前复习 每天睡前抽出半小时左右复习当天知识
2. 将一个时间段的事情拆分成多个时间段来完成(记忆类)
比如一小时内背50个单词,拆成两天,第一天背诵50个单词,第二天复习,每天背半小时。
大学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事后没再复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当时觉得没什么,但是之前学的知识没记下来,随着专业课内容的深入,每逢上新课和写作业往往是痛不欲生QAQ
积极输出
这点和大量练习有点像,不过将零散的知识点组织成一篇框架明确,内容清晰易懂的文章远比完成部分训练困难得多,也是很多人望而生畏的一个步骤,写简书就属于这个过程。但是正是因为需要编写框架,组织语言,能将一些我们误认为已经掌握的知识暴露出来,需要经过反复学习理解之后再提炼文字完成文章。每次写回答,我都觉得自己颠覆了原来的理解——真的不要在输出之前觉得自己真的懂了。
看了这篇文章,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输出成文章来吗?
走出舒适区
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技能熟练,环境熟悉,感觉舒适但是进步缓慢。
学习区:略有难度,需要学习,但是可以接受。
恐慌区:难度过大,在这个区域中会感到忧虑和恐惧,难以承受。
真正的强者能在在学习区中游刃有余,在恐慌区中直面挑战
在国企工作了三年多,不安分的我优化了小组内的很多工作流程。领导偶尔会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这么久,来来去去是几个人,都没有人提出任何改动。我觉得自己不应该属于这个死气沉沉的岗位,所以才裸辞了想转行互联网。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被困在那个地方。我要换工作了,全家人拦着我,“国企那么好干吗离职?”他们的眼神和我的组长一模一样,那种安定下来就不能动不敢动也不想动的眼神,让我觉得他们世界真的太小了。求职之日将近,现在的我兴奋不已。
离开舒适区吧,到学习区狂野生长,获取新的技能和探寻新的风景。偶尔去恐慌区试探试探,虽然在危险边缘,但是装完逼就跑不是贼刺激?
但是蹦极什么的也有点慌过头了……一定一定没有第二次了。
然而不得不提醒下,让我们瑟瑟发抖的恐慌区,可能仅仅是别人的舒适区。(仰望学神)
和压力当朋友
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不是吹的,“长时间高效学习”这个情况对我来说只存在于各大考前,图书馆从开馆坐到闭馆,回宿舍看到断电后去厕所借光——压力一来,时间和效率也就有了,只是考试后会觉得人很虚弱……
压力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如上图所示。想要掌握高效学习的技巧,就得甩掉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就给自己一点压力。
比如平时写作业就给自己设定完成时限,和朋友打赌期中考物化成绩上90分否则给对方洗脚之类的…花样可以多,但是务必当真,效率为重。
但是压力往往是不可控的,如果觉得压力过大难以承受的话,不要闷声硬扛,寻找压力出口发泄压力,将压力降到可以承受的水平后再投入学习。
第三部分:学习方法
在文章开头的时候我们就分析过了:
真正的长时间高效学习,应该是有节奏、可持续、高效率、高转化的长期学习方式。
掌握主动式学习端正了我们的学习态度,也为高效学习埋下了坚实的基石,它是“高效率、高转化”的保证。只有以主动式学习为根本,配合其他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主动式学习,你还需要掌握以下技能,搭建自己的学习体系:
先介绍能帮我们实现“高效率,高转化”的学习方法:
熟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在第二部分“及时复习”中就有提到遗忘曲线的应用,根据曲线及时复习是记忆效果的最佳保障。
复习节点:
1. 第一个记忆周期:5分钟
2. 第二个记忆周期:30分钟
3. 第三个记忆周期:12小时
4. 第四个记忆周期:1天
5. 第五个记忆周期:2天
6. 第六个记忆周期:4天
7. 第七个记忆周期:7天
8. 第八个记忆周期:15天
制作思维导图
这是我最近才掌握的技能,也是现在我最重要的笔记方式。以前以为思维导图只能手绘,耗时耗力,但是知道用了思维导图电脑软件之后,我只要在学习,不是在画思维导图,就是在看思维导图,或者在打开思维导图的路上……不得不说,这是个集美貌与内涵于一身的学习工具,让我有点中毒。
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从单调的文字中跳出来,提取信息,并形成框架,加深对目标的印象和理解;思维导图制作完成后,它更是一份提纯过的复习资料,舍弃了多余的文字,能帮我们快速复习和检索。
请务必吃下这枚安利!!!思维导图软件电脑端推荐用Xmind,手机端可以用幕布。
掌握费曼技巧
初识费曼技巧,是看到了这个问题——《号称终极快速学习法的费曼技巧,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便赶紧点进去了,心想着这肯定是个标题党,不过内容并没让我觉得失望。
费曼技巧强调“以教促学,教学相长”,即调用以前的知识,运用类比,对知识进行加工后传授给别人,说简单点就是“将你学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让别人听懂”。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传授是最高留存率的学习方法,想要高效学习,费曼技巧是必须掌握的一个技能。
无论是上课做笔记,还是用电脑画思维导图,费曼技巧都需要穿插其中,只有摆脱麻木地摘抄和阅读,对知识进行加工和简化,和以前的知识关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才会有更深刻的记忆。
建立个人笔记体系
毕竟是在说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所以本文就不说如何利用碎片时间了,但是,现在碎片时间太多,我们也会在这样的时间段类进行阅读和学习,比如刷刷知乎、看看微信文章推送什么的。然而,阅读之后,我们往往只是点了个“收藏”,然后这辈子都不会再打开它。参考遗忘曲线,看过一遍的知识就算印象再深刻,最后也会遗忘。
而平常的工作中,各种资料相互堆叠,得不到有效整理,不仅不方便查找,也不容易得到及时复习。所以,我们要建立个人笔记体系,形成“阅读→收集→整理→内化→输出”的流程,才能高效有序地收集知识并归为己用。
印象笔记界面清新舒适,功能强大。还有个很大的优点是能和大多数软件连接,轻松转移文件,并且多平台同步,无论到哪里都能随身调用。所以我以印象笔记作为笔记体系的终端,建立起笔记体系,使笔记得到有效收集和整理,并且能按时复习。
纸质笔记如何放入印象笔记中呢?有办法在图片上快速做笔记吗?详细的建立方法在公众号【学海解忧岛】中回复【笔记】就能得到。
上课记笔记的话推荐用康奈尔笔记法,能帮你一页笔记中做到“记录-简化-背诵- 思考-复习”,让你的笔记变得逻辑清晰、颜值爆表。具体笔记方法在此不赘述,百度一下就能找到标准教程。
啰嗦一下,无论是用什么方法记笔记,康奈尔笔记法也好,思维导图也罢,请记得在笔记过程中用上费曼技巧,重新组织语言,才能达到笔记应有的效果。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在第二部分“大量练习”中有提到过,在专注训练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自己的训练目标。不断验证自己的训练成果并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不在低难度训练中浪费时时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训练难度,得到最快速的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领域中达到大师级别确实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但是只要花20小时,就能不错地掌握一门新技术并且投入使用,当然要注意用上刻意练习。
如果你没把握能正确找到合适的训练难度的话,寻求导师帮助会是很好的选择。合格的导师能传授经验,帮你把控训练节奏和难度,也是高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聊完高效率、高转化方面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做到有节奏、可持续地学习。
掌握番茄工作法——找到学习的节奏感
上学的时候,一节课40分钟,休息5分钟,这就是一种学习节奏。上了大学,拥有了大量的自习时间,许多人选择长时间泡馆学习,反而把学习节奏给丢掉了。
学习效果=学习时长×学习效率
长时间久坐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就算拉长学习时间得到的效果也不会太好。所以在学习中穿插适当休息非常必要,番茄工作法就能很好地引导学习节奏。
番茄工作法的规则如下:
番茄时间是一整个的,不能被分割。一个番茄时间30分钟=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一旦开始计时,就要到铃声响起来为止。如果中间遇到打断去做其他事情,则此次番茄时间作废。(工作时间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调整)
在休息时间内不去考虑工作上的事情,集中精力的工作相当消耗注意力。让大脑有一定的时间恢复活力,才能更好地在下一个番茄时间高效率工作。每四个番茄时间进行一次比较长的休息(15~30min)。
在休息时间内,除了站起来走动一下或者趴着闭会儿眼睛,你还可以做点简单的运动,比如来一组深蹲或者俯卧撑,不仅可以让大脑转移注意力,得到休息,还可以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休息时间内适当切换学习场所,不仅可以消除视觉疲劳,更容易提起精神,也更容易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因为人的记忆包含外显记忆(主动、故意记忆)和内隐记忆(被动、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很好理解,内隐记忆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般不会太在意厨房里面有什么东西,但是当你看到一只大象在厨房出现时,无需有意识的回忆,你就能感觉到不和谐,这就是内隐记忆在发挥作用。而我们的记忆是由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互作用得到结果,学习环境越复杂,主动记忆的知识和环境交互越多,我们就能更好地记忆知识。
严格执行番茄工作法,能让我们找到学习的节奏,将学习效率最大化,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学习效果的最优解。
除了工作和休息时间的安排,番茄工作法还涉及到计划安排以及优化迭代等内容,可以阅读《番茄工作法图解》或者前往公众号中阅读我写的简版。
创造反馈,建立自我激励机制——实现可持续学习
人之所以容易沉迷与游戏中,是因为游戏中指引详细,让人不用怎么思考,而且每一步行动,都能得到及时反馈和回报,给足了人们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成就感。所以往往200小时通关的游戏有很多人玩,然而在接到一本的书的时候,多数人(wo)的第一反应是皱皱眉头。
学习是一件不容易马上就能看到回报的事情,学历越高,课堂测试越少,学习中“升级打怪”的感觉慢慢消失。回想初中的时候,我会很期待英语课,因为上课后会进行词汇小测然后马上批改,拿个满分就会觉得这是完美的一天……
虽然很幼稚,但是想能够持续学习,学会制造反馈是很必要的事情,比如完成作业后及时查错、看了书之后和朋友们交流,让自己感觉到真的完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人的天性就是爱玩,在玩心大起的时候,通过意志力将自己强行按在桌边看书是件很痛苦的事情,缺乏激励只让干活的日子并不好受。我能在图书馆看两天书,第三天要我再去图书馆的话我会觉得心好累啊我好想玩游戏TAT
学习并不能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像游戏中那样,一天过去了给你结算金额和经验。但是我们可以给自己设置奖励和惩罚呀,让学习变成游戏中的任务,完成任务就有奖励可以领取,做了错事就给自己惩罚。要是学习时间比较长,那就拆分开成几个小的学习任务并设置相应的奖惩。
比如:
在宿舍玩一天的游戏,晚餐只能吃食堂,10块钱以下;
去图书馆看书了,可以去校外吃好吃的,封顶25元,晚上回来可以搓两把lol。如果连续去一个月,奖励自己一块机械键盘。
如果你能做到设计合理并且严格执行,那学习就会变得有意思多了。给枯燥的学习赋予值得投入其中的短期利益,能让你找到长期坚持下去的动力。
App【一个小目标能】很好地帮你进行目标和奖励的设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效果拔群~
总结:
第一部分:日常准备
1.高效学习需要保证体能充沛、情感舒畅、思想集中,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好准备工作(锻炼+改善饮食结构+规律作息+情绪管理)。
2.培养仪式感,可以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3.享受生活,取悦自己
第二部分:端正学习态度
1.掌握主动学习,将学习态度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2.走出舒适区,锻炼自己
3.擅长处理压力,和压力当朋友。
第三部分:学习方法
1.实现高效率、高转化
1.熟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把握强化记忆的节点
2.制作思维导图,制作颜值和内容都在线的笔记
3.掌握费曼技巧,以教促学,加深理解
4.建立个人笔记体系,形成“阅读→收集→整理→内化→输出”流程
5.学会刻意练习,专注薄弱点,有效提升个人能力
2.找到学习节奏
执行番茄工作法,提升工作效率并获得足量休息,掌控自己的时间,并及时迭代工作计划
3.实现持续学习
创造反馈,建立自我激励机制,不压抑天性,从学习中找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