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在家中是否经常遇到这样情况:给孩子说话,孩子不想理我们,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进屋就把自己的门一关,拒你于千里之外,多说一句就特别的不耐烦,甚至给家长顶撞。气的我们会想“我咋生了个这样的孩子,如果再小一些非揍他一顿不可,都是欠揍…。”
还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本想心平气和的跟老公谈点事,没想到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着说着就变成了相互挑剔,甚至攻击,不但想谈的事情没有解决,而且增加了新的情绪和烦恼,可谓是新伤加旧痛,简直无法交流。我们会认为对方顽固不化,不可理喻,我怎么找到了这样一个人?
一段良好的关系,爱是可以流动的。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关系的“爱”与“温柔”卡在了交流上。说几句话就吵架、继而冷战;有很多想说的话说不出口;温柔、爱意、关心的话到了嘴边就成了责备;倾诉到了最后就成了互相抱怨,等等。
生活中我们出现了太多这种相爱相杀,沟通困难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不注重说话的方式,没有学会怎样沟通。重复旧的沟通模式,就只会得到旧的结果(抱怨、指责、怨愤)。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朋友聚餐,如果时间到了,朋友没到,我们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并嘱咐对方不着急,注意安全,我们等你;但如果朋友都到了,老公没到,我们会怎么说呢?不管老公是什么理由迟到,我们总能找到反驳的话:就你忙、就你离得远、就你事多、就你会堵车……。我们常常把宽容和理解给了别人,把苛责埋怨和委屈给了自己人。
(二)
亲子关系大于教育内容,搞好亲子关系,从好好说话开始。
那么怎么做到好好说话呢?我认为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
首先,情绪失控的情况下,不批评孩子。因为一旦情绪失控,我们往往用狰狞的面目,狠狠的语言表达着深深的爱,殊不知孩子首先接受到的是我们愤怒的情绪,他在恐惧状态下根本听不进我们在说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件事情你都说过多少遍了,孩子依然还在做错。
有研究者认为,人和人的沟通,内容谈话只占信息交换量的7%,其他38%是声音音调和音量,更多55%的信息交换来自于眼神、肢体语言、情绪乃至气场。
心理学上有个“意识狭窄”现象,讲人在愤怒时很容易死盯着负面信息不放。很多平时看来无足轻重的一句气话,在这种情况下对人造成的伤害都呈几何倍数增长,一旦被刺激者的情绪失控,便会做出傻事。
如果你还没想好怎么说一句话,那就别为了逞一时之快而脱口而出伤人之话,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这句话或许会在对方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和伤痛。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辛苦培养孩子十几年不易,但毁掉一个人,只用三言两语就够了。父母常说:猪脑子、废物、你怎么不去死等侮辱性话语。性格较强的孩子,会将父母的暴力语言放大,然后出现愤怒、逆反的心理;而内向顺从的孩子则会从心底里认为自己真的如父母所说的笨、丢人。
或许你从前没有意识到,语言也会造成如此深的伤害,那么从现在开始,请拒绝语言暴力,批评教育,也请低声说话。
我想说亲爱的家长们,别话不狠说着不过瘾,没那么狠的心,就不要说那么狠的话,除了发泄情绪和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深深的伤害,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
其次是学会倾听,少说多做。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为管孩子。不打不骂,用你的行动去影响孩子,用你的情绪去感染孩子,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方向。
我们长两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如果孩子不想听我们说话,那么请你觉察一下,在生活中是您说的话多,还是孩子说的话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家长的话太多了,所以孩子才跟我们说的越来越少。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超限效应,关于它的解释是这样的:因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说简单点,就是:“要想说出的话有力量,就别唠叨”。
说实话,孩子不听话可能是我们管的太多了;孩子烦可能是我们说的太多了。话一旦说的太多了,又不注重表达方式,就不值钱了。话越少越有力量,语言是一个人内心的统帅。如果我们不注意说话的方式,又说的太多太多,大多是一堆无用的废话,很多时候都是感动了自己而已,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所以要想让孩子能够听进去我们说的话,就要提高她听我们说话的欲望,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好好说话。
再次,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他人。不能总站着自己的立场上,自以为是的表达。其实生活中大多是冷暖自知,却很少有感同身受。
举个例子接孩子放学的时候,一见到孩子,你就会问今天留的什么作业呀?或者说今天考试考多少分啊?家长们我想说,如果你下班一回到家,你的爱人就问你今天挣了多少钱?你什么样的感觉?
同理,我们都是一个人,甚至孩子一回到家,你就想着赶快把家庭作业写完,不写完就不要吃饭不要玩。那你一回到家还立马就想加班干工作吗?所以我们教育孩子要立足于人性,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作业是要写,但我们要讲究写作业的流程和方法,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做事,而不是只用嘴巴做事。
有些时候我们分清自己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发泄情绪。
最后,尊重事实,少编故事。很多时候事实不足以引起我们生气,往往是我们看到事实之后,头脑中有自己的解读,并进行编一连串的后续故事,是自己编的故事让自己很有情绪,所以就很难做到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无意中你见了老公和一个陌生女人在一块说说笑笑,你会怎么想?女人们应该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吧。看到青春期的孩子躲起来聊天,你又会怎么想?事实是什么样的呢?老公也许只是见到久别的朋友或同事,孩子也许仅仅是不想在你面前接电话。事实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女人们真的编故事的能力太强了,会无端的生出好多情绪。所以要想做到好好说话,也要学会觉察和控制情绪。
(三)
有些人又说了,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怎么办?我想说的是谁不舒服是谁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小孩在一块玩,别人的孩子打了你的孩子一下,你的孩子一点反应也没有正常的在玩耍,而你却不舒服,认为孩子受欺负了。其实你不舒服是你的受害模式启动了,孩子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就是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甚至孩子心目中根本都没有欺负这个概念。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遇到问题应该向内求,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学着觉察情绪,进行个人成长。当你成长好了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一切都变好了。
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做家长的总是焦虑过多,对孩子担心过多,要求过高,而且急于求成,常常导致过度教育。
我想说,别把自己的焦虑传给孩子,我们焦虑是我们自身内在的不安全感,不良情绪在作怪。那你会说了,我也不想焦虑不想担心,我总该做什么吧?是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行动是降低焦虑的有效方式。我们不应该为担心而担心,而应该把关注点聚焦在怎么培养孩子的能力上?
举个例子,我是怎样锻炼小宝独自一人在家的。这就是我们可以干的事,而且孩子真的一天一个变化,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所以孩子们各种能力都是慢慢培养的。
(四)
在家里我是怎么好好说话的,当然做不到的地方也有很多,毕竟沟通是一个大话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认真学习和实操应用的话题,我感觉在这条路上,我更需要好好学习,今天举一些成功的例子吧!
首先讲跟老公的相处,我本人特别喜欢吃鱼,但是我又害怕摸鱼,所以无论老公是煎炸蒸炖,怎么做鱼我都吃得有滋有味,而且赞不绝口,于是他有点兴致更高了,天长日久,现在做鱼的水平真的也高了起来,这就是良性循环。
我们女人也一样,比如我们精心做了几个菜,但是家人都挑剔,我们会生气你们爱吃不吃,谁做的好吃去,我不伺候了还不行吗?反之,如果家人都吃得有滋有味而且赞不绝口,你下次做饭更有动力了。
再说给青春期的儿子相处,我们要像鸡蛋里挑骨头一样找到赞美之处,拿着放大镜找优点,就算要提建议,也要先肯定他两三个好的地方才提一个建议,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给小宝相处就简单多了,多看见孩子,大胆的赞美就行了,比我经常说的是有儿子就是好,都可以帮妈妈干家务了,还有妈妈就需要你这样的儿子…。
总之,一个人在感觉好的时候才能做的更好,说话要注意看到一个人的付出,让他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他才会有更大的做事动力。
(五)
我们现代女性真的很累,生活工作处处争强好胜,方方面面都要干好,有时身心疲惫,哭都找不到一个地方去哭。转念想想,为何非要把自己活成汉子,活成铁塔?
做女人不妨智慧一些,学会动嘴少动手,老公孩子干着,你在后面夸着,动动嘴的事,家人就高高兴兴的把活干完了,又何乐而不为呢?
同时我们也可以主动弱一些,柔声细语的来表达,以激起老公和孩子保护欲望,时间长了就成就了他们。
特别是家有男孩的,如果母亲过分强势,那么父亲就会相对弱一些,而儿子性格取向同性认同,会趋向于父亲,也会相对软弱。一个妈妈的强势,造成了老公和孩子的软弱,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所以要学会控制情绪,好好说话,做一个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人。作为父母要做家庭中的定海神针。
20200527叶雪白每日一省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