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正蒙〉日记8。2020-7-16》
今天是庚子癸未庚申,五月廿六,2020年7月16日星期四。
太和篇第一8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船山讲解说,"人所见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人们"见"到的太虚(这个"见"是见识、认识意义上的,不是看见的见的意思)实际上是气,不是虚。那么,虚与气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虚涵气,气充虚,所以,不存在所谓的无。人们通常认为的无,实际上是虚,虚实际上是气。朱熹有句诗:六经总在虚无里,方信虚无不是无。
【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
性与天道的意旨尽于《易》,《易》卦阴阳互相参伍,随时变易,关于天人之蕴,幽明之故,吉凶大业之至赜都完备了。《乾》有六阳,《坤》有六阴;乾坤相交,就变为《屯》、《蒙》,都是二阳参四阴的组合(只是上下颠倒相综而已,即彼此旋转180度,后面讲的一对一对的卦都是这类综卦),到了《需》、《讼》变成二阴参四阳……我们看这些卦,由纯阳、纯阴变成阴阳相错,就认为是由于阴阳有缺造成的,这样看卦的观念是错的,正确的解法是:不是盈缺,而是幽明。用幽明的观念回头再看《屯》、《蒙》,就是二个阳爻处于明,四个阳爻处于幽。《需》、《讼》呢,则是二阴处于明而四阴处于幽。这样一来,彰显出来成为卦象的是《屯》、《蒙》,而其隐而未见的则是《鼎》、《革》两卦。同理,形而见的是《需》、《讼》卦,隐而不见的则是《晋》、《明夷》卦(把阴爻和阳爻交换所得)。这些例子说明,变易反映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位阶形成的现象,并非指看见的才有,而看不见的是无。所以说"《乾》、《坤》是《易经》之蕴",这句话说明《易经》藏畜阴阳,具足充满,根据不同阶段的"时"构成另外的六十二个卦象。正因为其富有,所以日新。只有幽明,没有有无。
【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
浅人根据离明所得施为有,不得施为无。这不是真知。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张载集》张载著
《张子正蒙注》王夫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