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健《单方应用大全》
【释名】胆,胆腑也。俞,输也。胆俞名意指胆腑经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解剖】俯卧,于第10胸椎棘突下,中枢(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图014)。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
【刺灸法】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功用主治】疏肝利胆,利湿退黄。主治黄疸,胁痛,饮食不下,口苦,口干,咽痛,呕吐,胁痛,惊悸,胸腹胀满,骨蒸潮热,及肝火,胆囊炎,胃炎,肋间神经痛等。
【临床应用】
胆道蛔虫症
(1)孙某某,男,60岁。1970年8月10日上午因急性上腹痛2小时就诊。患者在地里劳动时,上腹部突发阵发性钻顶痛,痛时采取膝肘位。无溃疡病和胆绞痛病史。检查:不发热,心肺正常,肝肺浊音界存在,腹柔软,上腹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不减弱。诊断为胆道蛔虫症。患者就诊后,禁食,曾给阿托品等解痉、镇静剂。治疗30余小时,症状未能控制。当晚在胆俞穴注射5%当归液,每穴0.5毫升,注射后1小时患者安静,腹痛缓解。次日用驱蛔灵驱虫30余条,至今未复发。〔许毅.赤脚医生杂志.1975;(1):36.〕
(2)冯某某,女,48岁。1973年7月23日初诊。心窝部阵发性钻顶样疼痛,恶心,呕吐。检查:表情痛苦,辗转不安,心肺正常,腹部柔软平坦,无明显压痛。术者用指压法,按压双侧胆俞穴,当即止痛。后结合服驱蛔药等治疗,经追访无复发。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或坐位,医者用两手拇指按压双侧胆俞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1-2分钟,症状重者可重复按或延长按压时间。〔孟繁荣,等.吉林中医药.198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