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的语文教育观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育观中一个核心的观念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也是我非常赞同的一个语文教育观,我对其在现代教学中的解读进行了归纳,如下:

一、“教”与“不需要教”

1.“教”必须指向“不需要教”。

      语文老师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使他们能够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

2.“不需要教”必须立足于“教”。

        必须在“教”上下足功夫,教师要有系统的“教”的观念,系统的“教”的语文知识体系。要“精细地讲”、“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导”。

3.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重心在“教”。

      这个问题大多分三方面,什么是“教”,“教”什么,怎么“教”,很多探讨后两个问题,但这篇文章明确的是什么是“教”。

二、什么不是“教”

1.随便提提的行为不是“教”。

        这种行为很有迷惑性,有时候老师在讲一个重点的时候会顺带提一个新的知识点,这样新知识点就无法讲透,而且放在课堂也显得累赘。真正的教是一种指向明确、时间充分、有独立过程、有反馈机制的课堂行为。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

2.走马观花的行为不是“教”。

      课堂教学的效益不是以干了多少来判断,而是以学生掌握了多少来判断。教师教的东西要尽可能集中、精粹,以提高教学的“聚焦度”。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印象深刻,效果持久。

3.填鸭灌输的行为不是“教”。

      教师不可以直接主宰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牵着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要强制学生;要开阔学生的思路,不要包办代替。

4.自我表演的行为不是“教”。

      教师不能为了演绎一个自认为精彩的观点而脱离学生的实情。

5.教师旁落的行为不是“教”。

        不能让展示型课堂代替老师,让老师成为课堂的旁观者,教师必须要进行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三、“教”不是什么

1.不是代替学生的“学”,如:

a.教师用导入语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b.教师用作者、背景介绍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c.教师用图片、视频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d.教师用自身的个人感悟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e.教师用预设结果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所以文本解读一定要落实到文本上,由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细读,从而产生自己的具有个性化的感悟和结论。

2.不是阻碍学生的“学”。

      课堂上学生空泛的谈论,占用了深入理解文本的时间,也阻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四.“教”是什么

1.是使学生有方向地“学”。

      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应该有一个“纲领性”认识和表达,要清晰,具有合力。

2.是使学生有条理地“学”。

      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要经得起逻辑推敲,要环环相扣。

3.是使学生有方法地“学”。

        如教学生文本解读的方法而不是只为他们解读文本完就完事。

4.是使学生有习惯地“学”。

a.自主预习的习惯

      “要使学生尽量自求了解,在没法彻底了解的时候,教师才给他们说明,订正,补充。不作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

b.比较研究的习惯

        在比较中归纳、揣摩、体会。并把这一过程变成文字,将碎片式的思维转变成较为系统的整体思考,就需要教学生随时作笔记。

c.多读多写的习惯

        多读即略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学生仍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咀嚼”,只是“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

        多写,在教学上可以着眼于①课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②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现他的积蓄。

5.是使学生有滋味地“学”。

      教师要把教学活动设计得有滋有味,需要“综合考量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的结合,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状态为根据,考量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穿了一件白T+一条牛仔裤(抹了口红:))就出门了。昨晚好像又是一夜未眠,在床上辗转反侧:想第二天要怎么玩,我妈...
    Para喜虫阅读 197评论 0 0
  • 我是个不能回忆的人 一回忆就会流泪 或辛酸 或喜悦 岁月铸就的铠甲 在泪水的浸泡中软化 我是个不能回忆的人 一...
    蔚霐阅读 243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