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清晨2020626——育儿育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最近连续阴雨天,本想着不能户外跑步,每天可以多出40分钟看书备考的。

可实际上,连绵的阴雨加上身体的懒散,不仅没有多出看书的时间,反而比往常晚睡晚起。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身体的懒散会带来相应的思想上的懒散。

今早天晴,虽然起的晚了点,还是坚持去跑了5公里。回来出了一身一脸的汗,洗个澡浑身清爽多了。再看起书来,觉得大脑精神起来,思想清爽很多。

备考的四本课有两门是偏纯理论性的内容,看一会儿就不想继续看下去。强迫自己看下去,每个字每段话都认识,却不知道到底讲了什么意思。

原以为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起来应该很快乐,可当有些理论内容无法联系到生活实践,无法静心思考、自己理解不了也记不住的时候,就有种挫败感和痛苦感。

这时才理解——学习本质上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学习的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接受到各类的感官刺激和身心感受,第二阶段是将这种感受二次沉淀到自己脑袋里面变成自己可以理解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也就是说前一个阶段你可能感受到愉悦或享受,但是第二阶段一定是痛苦的,第二阶段的重点又是思考,比如记忆就是最简单的思考,你要强行去记忆本身就是痛苦,当然思考本身还包括了推理,归纳,演绎,预测等一系列复杂的逻辑。

学过本身不痛苦,但是学会往往就伴随痛苦。

有学者总结:你越是感觉到痛苦,越说明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深入思考,越会感受到学习后各种输出带来的价值。相反,你越是仅仅在感受学习过程中的愉悦,那么很多东西可能都只学到皮毛而没有深入,到了真正要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反而束手无策。

也就是说浅层学习愉悦,深入和系统学习痛苦。

深入学习的最浅层次的痛苦是记忆,有时候我们说记忆痛苦,但是记忆往往又是简单的;而真正的痛苦则是将你所学的知识理解和消耗,将学到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融会贯通,同时将学到的内容能够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的不是简单记忆,而是逻辑化思考,包括了归纳和演绎,抽象和泛化,这些都是往往好耗费大量时间,不断思索才能够真正沉淀下来的经验和方法论。

学习的时候越是痛苦,把相关内容想清楚和透彻,那么在实践的时候往往越是轻松。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有时候觉得实践很难,实际上原因是理论本身就没有掌握或理解透彻。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了解了原因,更觉任重而道远。

唯有告诉自己:勿忘初心,继续前行。


凝飞早练晨读2020626家庭教育学习分享——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阅读力?

0~2岁:让孩子多听父母的声音,多听父母读书讲故事,积累“听力”词汇,为阅读打下基础。

2岁后:让孩子边听边看书,引导孩子从听力阅读过渡。

3岁左右:重复为孩子讲故事,以此强化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力。

4~6岁:鼓励孩子练习复述,这就是在做更高级别的记忆策略和练习。

上小学后:在阅读前和阅读后,引入逻辑性和思考性的对话,多用“谁”、“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等逻辑性问题来延伸孩子对阅读内容的讨论;同时在平常的生活里也开始慢慢加入“怎么做”“为什么”的问题模式,来培养孩子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让孩子为兴趣阅读,允许孩子读各类闲书。因为快乐而读书,这样的感受才是阅读应该传递给孩子的强大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