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全宇宙》:黑洞与虚无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学期结束一结束,当晚刷完《黑镜》第七季。每一集都很黑镜,完全超越上一季。唯一略有逊色的是第三集,故事不错,只是平行时空的穿越设定有点随意了,没能讲完故事的所有。

很像得到了杨紫琼主演的《瞬息全宇宙》的启发。

《瞬息》已经是三年前的电影了,到今天为止重温了三遍。在我心中完全超越了得到广泛认可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至今也是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并列为我最喜欢的电影。

百度百科《瞬息全宇宙》剧情简介:伊芙琳(杨紫琼饰)是美国亚裔社区里再普通不过的中年大妈,和丈夫威蒙德(关继威饰)苦心经营着一家小洗衣店,上有行动不便的老爹(吴汉章饰),下有叛逆独立的女儿乔伊(许玮伦饰),他们平凡得有些枯燥的生活轨迹里,最大的挑战就是去税务局报税。在某个糟糕的报税日,伊芙琳那外表怯懦的丈夫突然“成龙化”,并表示自己来自另一个宇宙,只有这个宇宙的伊芙琳可以打败邪恶势力,拯救所有的“多元宇宙”。此前人生中几乎一事无成的伊芙琳就这样成了救世主,可以通过连接其他宇宙,感知无数个不同版本的自己,功夫巨星、大厨、甚至是石头。通过这种方式,伊芙琳不仅能够迅速获得“另一个自己”的技能,还发现邪恶势力的源头就是自己的女儿乔伊,而想要挽救整个混乱的“宇宙网络”,不只要靠拳脚,还需要家人的包容和理解之爱

上一次看《瞬息全宇宙》已经是2022年了,在线上远隔山海,陪社会学专业的闺蜜,追她女神的新作。

闺蜜很喜欢杨紫琼,所以喜欢她主演的电影,打了7分。

按闺蜜的说法,《瞬息》的故事很简单,借着科幻的外衣,剖析东亚典型母女关系,从互不理解到彼此接纳。故事线略微俗套,唯一新颖的视角是从传统弑父的男性成长,进化为女儿弑母的女性冲突。

网上的影评大都与闺蜜的想法吻合,连评分都很接近。我与闺蜜一向心有灵犀,但这回意外地出现了分歧。

作为一个与母亲关系很好的女性科学家,我没有很在意母女冲突的探讨,更多地关注逻辑和科幻设定。即便总有翻陈出新的作品,却没有一部电影如此完美地——或许也是巧合地——契合三观和科学了。

(一)黑洞贝果

不知导演从哪里得到了“黑洞贝果”(左图)的脑洞,这个奇异的模型竟然与我真实的科研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次看《瞬息全宇宙》的时候,我还在做博后。正值做完科研报告的当晚,在荧幕上看到了几小时前刚讲过的模型,因为这个莫名其妙的巧合,顿时笑出来;

如今,我给学生讲课,会特意拎出来所谓的“黑洞贝果”与科学模型做类比。

科学上这个类似贝果的结构叫作“Torus”(右图),电影中是贝果形的黑洞包裹着不可知的光亮,实际科学上是贝果形的气墙包裹着的黑洞。

《瞬息》的黑洞贝果与真实的活跃黑洞.png

不过,从科学角度介绍“Torus”形态时,天文一般用甜甜圈作类比,而非形状同样相似的贝果——我一直认为这是独属于科学的古怪的严谨性:超市里卖的贝果一般已经从侧面切半了,方便在切面上涂果酱或者黄油食用,如果用此类比,大概会误导听众以为“Torus”也是两半的。

说个题外话,“Torus”的模型最初被提出来,是为了区别两种类型的活跃黑洞,其形成原因依旧未知,算是相关研究最热门的问题之一。甜甜圈式的造型也是极简版的经典模型,流行了大概一二十年,在近五六年里,被更复杂也更准确的最新版本取代了,也算我博士期间亲眼见证过的科学进展之一,还蛮有感情的。

(二)粒子宇宙

相较于“黑洞贝果”,平行宇宙的设定反而显得通俗了。事实上,电影里的“平行宇宙”更像是“粒子宇宙”:

  • 量子纠缠:不同宇宙下的自己,如粒子般存在着纠缠,成为彼此影响而不可分割的系统。电影里母亲链接过的众多分身,都藏一瞥而过的生活的角落里。比如,母亲在第一次进国税局的情节里,藏了众多分身形象:入口街边耍牌子的人、热爱卡拉OK能唱歌、以厨艺为爱好的厨师梦等等。于是,在母亲不自知中,其他宇宙的自己都成为了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同分身之间的“量子纠缠”。

  • 触发概率:实际的量子纠缠只存在尺度极小的量子世界,而非受牛顿力学定律支配的日常生活,因此,突破日常尺度的概率事件自然小之又小。大概也是为何在电影设定中,只有刻意造成的离奇行径,才能触发彼此链接,或许想强调纠缠发生的概率之低。

  • 基态与激发:电影中的母亲之所以被选中,正是因为她什么都做不好,按电影中的说法,她是万千宇宙之中最失败的版本——一个彻头彻底的loser。但我更愿友好、客观、科学化地称之为“基态”,而其他宇宙中的母亲粒子则处在不同的“激发态”。以原子中电子的状态为例,“基态”能量最低,“激发态”能量更高。要从“基态”变到“激发态”,电子需要吸收外界提供的特定能量,完成自我跃迁。Loser母亲的设定如同基态电子,拥有最低的能量,也同时拥有最大的潜力,存在着无限的可能跃迁成为更高能量的自己。

基态与激发态.jpg

总而言之,在电影设定的“宇宙”里,每一个人只是颗粒子。微小如尘埃,哪怕是电影里听起来最玄乎其乎的顶级alpha宇宙,在惨烈的动荡和牺牲后,依然"nothing matters, we are all small and stupid" ——万物无足轻重,人皆渺小愚蠢——完美符合一个天体物理学家的世界观。

海明威曾提出过的这样的创作观念:一部小说中的人必须来自于作家的全部身心。

电影创作也当如此。

《瞬息》的两位导演应该同我一样,深切地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大抵明白宇宙之广淼的人,都会生出这个问题:人生的意义何在。

电影给出的虚无主义的答案不算新颖,但电影同时给出了抵达虚无主义的条件:极致的淡泊和极致的同理心。由此,虚无主义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结论。

(三)极致的淡泊

电影中“黑洞贝果”的形成,是一切俗世欲望的终点。它嘲笑着名声、财富、荣耀、权力、尊严、幸福——一切终将塌缩。

总有人喜欢以名人轶事作自我激励,在他们的思维里,但凡有人吃了苦成了大事,自己就可以轻视亲历的苦,专注于未来所得。他们却不知什么是一叶障目,看不明白自己,也看不明白人间——吃得苦中苦,一定为人上人么?

不见所有残破的身体都登上巅峰,亦不见所有失独的白发人都坐拥了天下。

并非所有年少时的愤世嫉俗都是无知的枉然,也并非所有历经波折的灵魂都渴望功名利禄、财色权欲。

有时候,人之淡泊是中产阶级之于饥寒时的凡尔赛,但也是中产阶级之于饱暖后的清醒。

因为清醒,所以挣扎。

我的视角随着《瞬息》的故事线,从母亲的身上转移到了女儿的身上。看着女儿在虚无主义的影响中开始弑母,我突然想起几年前开始连载小说时,为主角写下的一段话:

“若有来生,或金玉满堂,或位列仙班,今生便能扬起头颅,忍受肝肠寸断,直面焚天淬励;但,若不求飞升,亦不愿成佛,这身浊骨凡胎,如何能得一世安稳,躲得开这一杯杯的痛不欲生。”

小说经过多次反复大规模修文,只有这段引言至今从未变过。

(四)极致的同理心

如果用一座天平的左右,分别称一称自己每天经历的快乐和磋磨,你的天平会平衡么?

如果再称一称所有人的快乐和磋磨呢,人间的天平会平衡么?

魂穿了无数宇宙下的女儿,真实地活过了人生的一切可能。结果是,以自己之心比自己之心,达到了现实不可能达到的极致的同理心。

极致的同理心,切身地品尝过无数的宇宙中的每一种苦。

刹那间,看透了“你能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个谎言,看透了乐观是一种拥有着极大的幸运却不自知的奢靡,看透了我在笑的时候总有人在受挫骨之苦。

看透了,因为人皆渺小愚蠢,”we are small and stupid”,历史在重复着错误,即便某个宇宙中的我可以享受光明,总有其他珍贵的灵魂在同一个时空中被黑暗磋磨消弭。

我们渺小而愚蠢.jpeg

“改变你可以改变的,接受你不可改变的”。曾经觉得前者更难,长大后知道是后者更难。而那些不可改变的,往往才是人生最悲惨、最亟需改变的部分。

人的力所能及实在有限得可笑,即便是所谓“为母则刚”的母亲——

我虽自己并无所求,却无法旁观你继续辗转,因此我急于拯救世界;

可是,纵然我有救世之心,纵然我甘愿经焚天淬励,终究只能活在税务和洗衣店之间,假装表象上每个人都很安好;

那我宁可在石头的世界里做一块顽石,才能接受这样不可改变的现实。

(五)虚无主义的终点

电影以爱的大和解结尾,终结了虚无主义的悲剧,似乎落入俗套,其实只是不可避免,因为爱确实是虚无主义的唯一出路。

《瞬息》中女儿反复提及“Nothing matters”(万物无足轻重),在现实里最接近的例子大抵是重度抑郁症。因为有“抑郁”二字,仿佛有哭哭啼啼的哀怨丑态,也仿佛是每个人平时都会经历的起起落落,实际都是误区。

抑郁症最终抵达的是“麻木”二字。

麻木绝不属于正常人类的正常感知,也绝不是情绪低落而已。天生熟悉麻木之感的人,大抵类似精神变态。除了对日常爱好失去兴趣,最可怕的症状是自己没有爱可以给,也感受不到别人给的爱。当正常人被麻木支配,失去了爱的能力和感知,才会走向极端。

因此,以虚无开篇的《瞬息》,只能也必须以爱收尾,任何其他的剧本“惊喜”,都是强行扭转剧情。

电影中的女儿在石头的世界里,对母亲说,“我本来希望你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说服我不要这样做”。即便一路毁灭,洞察了一切宇宙的女儿其实一直希望被最爱的人拯救,而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是母亲。只有这份最深、最难以背弃的爱,才足以拯救站在黑洞边缘的虚无。

人生这场游戏仿佛一场骗局,用几秒间就能捡拾干净的金卡和奖励,骗取玩家花着流逝的时间和眼酸的精力,打倒一只又一只的怪,甚至大部分都称不上是精英BOSS,都不值得炫耀。

我不想升级,也不图通关。但是,为了和你在一起的屈指可数的时间,我甘心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永远不会放弃。

用软弱的微笑对抗生活的父亲留住了母亲,而活在税务和区区洗衣店之间的母亲留住了女儿。

“Few specks of time.” 几丢丢的时间。这是《瞬息》里的形容,无关乎天平,无关乎科学,无关乎逻辑。

石头世界的母女.png

我们总期待着,在自己无可回头地坠落悬崖时,有一个人能违背本能,不顾一切地相随,无论结局如何。

小说告诉我们,这个人是我们的真命天子/女,值得我们的等待。

现实里,这个人只会是我们的母亲和父亲。自第一次呼吸起,从来不需等待。

当晃着大眼睛的大石头跟随着小石头翻滚山崖,所有的宇宙间的所有的万物,都不再重要。因为在这一刻 - this speck of time,爱你赐予了我人生意义,这也是虚无的唯一终结。

虚无主义与存在主义.png
结语

古怪的奇思妙想其实并不是我特别喜欢的影视类型,但《瞬息全宇宙》是一个例外。像人与人之间特别的缘分,某种表达、某个念头、某次回眸,突然发现了世另我。

无论是完美地契合三观的设定,还是勾连科学的细节,亦或是在世界荧幕上罕见的东亚女性视角,再次观看,依然是独属于我的世界的满分作品。

而在充满种族歧视、文化偏见的现实里,《瞬息》横扫白人主导的奥斯卡,电影中的一家三口——杨紫琼、关继威、许玮伦——整整齐齐地获奖。东亚文化不再被迫局限于外语电影的分类,也许是当下这个魔幻到虚妄的世界能给予的最圆满的结局。

杨紫琼奥斯卡.jpg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