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要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作为年轻干部,资历浅经验少,容易将书本中的描述、材料中的数据奉为圭臬,不用好“调查研究”这件党的传家宝,便存在脱离群众的风险。因此,年轻干部更应将“话筒”牢牢放在群众嘴边,随时听随时记,掌握好群众生活的“晴雨表”。
放下“官架子”,坚决破除“等靠要”,走出去主动了解群众需求。革命老前辈曾经讲,要一心一意老老实实把屁股放老百姓这一方面,坐的端端的。年轻人被案头工作裹挟的现象很常见,尤其是刚入职,往往以为自己就负责稳稳坐在办公室写材料,毕竟材料写得好是“显功”。那么材料的素材从何而来?问最基层的单位要,打电话发邮箱发微信,可以说形式丰富。但是有时候基层单位忙,材料数量跟不上,有时候基层单位把不准群众关切的痛点堵点,材料内容不深不透,难道工作就停滞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见,要做好调查研究,首先得“挪挪屁股”,从办公室繁杂的文字材料工作中抽离出来,除了坐办公椅,也要坐坐群众家里的小板凳,除了看交上来的信息简报,也要带上“话筒”,递到群众嘴边听听一手现场资料。“原汁原味”的声音才是百姓自己的需求,唯有放下“官架子”走出“衙门”走到百姓家里,才能了解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据此写出来的材料才能由“显功”转化为真真切切的“实事”。
摒弃“表演欲”,坚决整治“庸懒散”,俯下身倾听群众呼声。有些人下是下去了,也带着“话筒”,可是提前不做功课,目标任务不明晰、调查对象不清楚、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知道,脑袋里空空如也,只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走的是规定路线、问的是无关人员,“一顿操作”下来,“微信步数”不过500步,知道的是在调查研究,不知道的以为在“兜风”。作为调研人员,务必要摒弃这种“庸懒散”思想,提前做好规划列好方案,针对研究事项,深入到群众一线,该进大棚就脱掉衣服进棚、需要下地就卷起裤脚下地,做到站在群众中间,俯下身子看群众在干什么、听群众在聊什么,真正调研到群众“心坎里”,据此定出来的政策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利之于民,推动起来必将没有阻力。
杜绝“面子活”,坚决反对“做虚功”,沉下心解决群众问题。调查研究时“面子工程”也不少见,有些人路也走了田也下了和群众也交流了,可是浅尝辄止,把听到的问题照单全收,也不分析也不判断,更有甚者为了表现自己调研的成效,添油加醋夸大事实,全然不顾共产党员“实事求是”的党性修养,这样一番调查研究下来,问题没解决,反倒产生了新的矛盾,制定出的政策老百姓不买账,这样的人看似费了很多功夫,却全是“虚功”。真正的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两步同等重要,要通过实打实的调查获取有效信息,然后沉下心结合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将群众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结论深刻化,催熟调研成果并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进而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措施,抓准共性问题全力解决,找出个性问题分类解决,如解剖麻雀一般各个击破,切实把调查问卷变成群众满意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