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17岁的时候,因为家乡的灾荒、瘟疫,半个月的时间里,丧父、丧母、丧兄。

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永远离开的亲人,去了天国,而活着的人,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朱元璋和他相依为命的二哥,首先面临的,是怎么埋葬父母这个问题。
可是兄弟二人,真的是一分钱都没有,至于埋葬亲人的土地 ,更是没有。
怎么办,自己想办法。
朱元璋和二哥,找到了地主刘德,希望刘德能看在父母给他们种了一辈子地的情分上,给一小块地,把亲人埋葬了。
可刘德回答很干脆:你家死了人,有没有地方埋,跟我有半毛钱关系?快走快走,爱找谁找谁。
被赶出来的朱元璋,心中不停的问自己:父母给地主种了一辈子地,为什么死后,连一块小小的坟地都没有。
而地主每天啥也不干,在田间地头转转,父母哪里稍干的不好,他就来一顿劈头盖脸的辱骂,父母会像乖巧的绵羊一样,静静的听着。
等地主走了,朱元璋会狠狠的骂几句,父亲便教训朱元璋:你怎么能骂咱们的主人,没有主人的土地,咱们吃什么,喝什么,小心骂主人烂了舌头。
被训斥的朱元璋,不敢再言语,可他心里在想:父亲说的,难道全都对吗?
虽然种的是地主的地,可说好的四六分成,等收割后,地主会以各种理由,收到七八成之多,剩下的那一丁点儿粮食,全家能填饱肚子就谢天谢地了。
可老实的父亲,还对地主感恩戴德,现在朱元璋情愿烂了舌头 ,也要骂。
嘴里不停的骂着地主,然而,舌头并没有烂,可他却越来越疑惑,这所有的不公平,都是为什么?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心中更加的伤心,那可怜的爹娘干了一辈子苦力,死后却无处安葬,怎么办?
天地如此之广阔,可我们的父母,往哪里安葬?
朱元璋和二哥,在最绝望的时候,邻居刘继祖看他们太可怜,给了他们一块地,这真是雪中送炭。
朱元璋兄弟二人,不停的给刘继祖磕头,除了磕头,似乎没有什么语言,最能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激。
在好歹把亲人安葬了以后,朱元璋和二哥又要面临更严峻的问题:怎么活下去。
当时的蝗灾、瘟疫,并没有因为朱元璋的亲人死去而停下来,村里每天都有人死去,可朝廷委派下来官员,还在催着乡亲们交税。
老百姓吃的没有,喝的没有,饿死、病死、通通没人管,现在催税倒是有人来管了。
那些催税的官员,在地主家吃了,喝了,摸着滚圆的肚皮,醉醺醺的就出来了。
地主家有那么多粮食,那么多钱,却以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就免了他的税。
而没吃没喝的老百姓,还要把家里唯一的积蓄交了税。
为什么?
朝廷为什么这样做?
年少的朱元璋还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可他已经开始思考。
朱元璋与二哥经过反复商量,最后决定:二哥去更远的远方流浪,希望那天涯海角,能得到吃饱肚子的食物。
而朱元璋 ,去了皇觉寺为僧。
眼看又各奔东西的兄弟二人,在临别时的愿望是:日后能以富贵相见。
后来朱元璋回忆起与二哥分别时的情景:
乃与兄计,如何是常,
兄云此去,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
黄天白日,泣断心肠,
兄弟异路,哀恸摇苍。
朱元璋与父母死别之后,又要与兄长生离,这所有的所有,并不能击垮朱元璋这个坚强的战士。
朱元璋在寺院里的日子并不好过,与其说是个和尚,不如说是个奴隶,扫地,劈柴,烧火,挑水,喂鸡,洗衣服,菜园子里拔草。

什么都干,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是朱元璋。
那脏活累活,你不干,谁干?
好,那就干吧。
累点脏点没尊严,通通都无所谓,能吃饱肚子,能活下去就知足了。
可这样的生活,仅仅过了50余日,就结束了,
因为荒灾波及到寺院,寺院也没有吃的了。
朱元璋只能去做个游方和尚,说直观一点,就是出去要饭。
闹灾荒的年代,靠要饭填饱肚子不容易,因为饥饿的人太多,要饭的人太多,谁都想活下去。
这也算是行业竞争吧!
不过,朱元璋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非常侥幸的活了下来,用他的原话来说:
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
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
早晨看见哪里有炊烟升起,那是人家在做饭,赶紧跑过去,说不定能讨一口吃的。
傍晚的时候,就找个古寺睡一晚,没地方睡的时候,就独自在山林里,仰望着山崖,背靠着大树。
耳畔响着阵阵的猿啼声。
凄凉的月,凄凉的夜。

睡梦中,又见到我那可爱的爹娘,可睁开眼睛,只有一个落魄潦倒的我。
朱元璋在游历四方的岁月里,看到了元朝的黑暗,也看到了百姓的疾苦。
他时常思索的问题,也找到了答案。
他明白了,勤劳的父母,为什么死后无处安葬,自己为什么要四处要饭,而天下更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要饭的老百姓。
这都是因为元朝到了腐败透顶,无可救药 的地步。
元朝所给予朱元璋的生活,成功的把他磨砺成了他名字的模样——诛灭元朝的玉器。
至正十二年,24岁的朱元璋,心中有了更清晰的目标,要让所有的百姓不再流浪,不再要饭,他下定决心,投靠起义军。
从此,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在义军的队伍里,他成长,崛起,安家立业,用最强硬的拳头,打垮了那个腐败的朝廷,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大明王朝。
朱元璋传奇的一生,有一幅对联,形容的恰到好处:
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阳昔钟天子气,
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