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学主题写作训练——5-01——徐海平——事情只有对错吗?

公众号:有书

定位:个人成长

在你入职时,老板通常会告诉你这样一句话:客户不一定是对的,但和客户吵架是绝对不对的。这句话也适用于其他对象,比如:老板不一定是对的,但和老板吵架是绝对不对的。

我们人的认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错是非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中间地带,不以事情对错来衡量,而是以完成结果为导向。

处于第一阶段的人,他的特点是是非观念特别清晰,在他的世界里,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好人就是坏人。遇到事情非要争个我对你错出来,要不绝不善罢甘休。或者你告诉我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定下来就定下来,不要变来变去。

我在工作中就是这样的人,我的领导是个很善于变化的人,今天交待我干这个事情,明天就又换新的想法,我一度很难适应这种工作方式,我的观念里就是你定好了就不要来回变,可领导告诉我变化是正常的,我实在不能理解。直到我听到这么一个故事,我的观念才慢慢有所调整,虽然还是会有抵触,但开始学着去接受。

孔子有一个学生外出时,碰到一个穿绿色袍子的人,两个人就一年有几个季节争论不休,孔子的学生说,一年当然是有四个季节。穿绿色袍子的人非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孔子过来了,他听了他们的讲述后说:“没错,一年就只有三个季节。”穿绿色袍子的人满意的走了,学生很不解的问老师:“老师,一年明明有四个季节,你为什么说只有三个呢?”孔子说:“你遇见的那个不是人,是个螳螂,他一生只看到过三个季节,你再和他辩论,也是没有结果的。”

我很多时候就像那个穿绿色袍子的人一样,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事情,只要把事情做完就OK了。而领导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为了推进整件事情的进展,所以根据事情和环境的变化而随时进行调整。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认知层次高的人又是如何处理事情的?

建国初期,物质相当紧缺,尤其是糖类食物,都是一早排队去买,晚了就买不到了。在长长的队伍里,突然有个孩子哭闹起来,非要马上吃糖果,可是还没轮到他们,前面还有十几个人,妈妈怎么劝都没用,孩子哭闹得越来越厉害。这时,卖糖果的售货员从柜台里拿出一颗糖果递给孩子,孩子马上破涕为笑。

你想想那是什么年代,竟然敢拿公家的东西去给别人,人群中有人议论,但售货员不为所动,安心的做着他的工作。没过多久,就轮到那个妈妈和孩子了,只见售货员给她们称完糖果后,从里面拿出一颗放回柜台。

如此恰当的处理,不仅很好的服务了客户,公家也不受任何损失。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实践来提升认知?

1.遇到事情,灵活变通,多想几个解决方案。但前提是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

2.在别人提出不同观点时,不要着急去反驳,先找到一个自己与别人共同的点,然后再说话。

3.多学习。不仅仅向人学,也向书本学,多问几个为什么?你赞同是为什么?你不赞同又是为什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