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读书笔记3

第三天: 

第四章 谁是真经?(公元前53年-公元36年)  

论道石渠阁 

发现古文经  

打不破的围城  

复古,复古  

伪造大比拼


第四章 谁是真经?(公元前53年-公元36年)

儒教享受着政权的欢乐,内部却纷争不断,即便增加博士点也无济于平息这场纷争。古文经的出现更是让儒教内外受敌。各方均借谶伟宣称自己为正统,打击对方。于是为了调和古文经学与今文经之间的矛盾,汉宣帝首先召开了石渠阁系列会议。黄帝参于这样的论战造成各方为垄断政权大打出手。最终结果却是出人意料,非但没有分裂,反而形成统一,共同瓜分政权利益。

论道石渠阁

《公羊传》与《谷梁传》虽然都是对《春秋》的解释,两者经文也大多相同,但前者存在过度解释的问题,公羊的弟子好随意发挥,即便成为博士点后,为了争夺政权内部也出现了不少争斗。此时《谷梁传》却只在民间流传。汉宣帝即位后扶持《谷梁传》,既有政治上的原因(社会稳固后《公羊传》的理论已不合时宜),也因《谷梁传》多强调“仁义”更有利于对社会的控制。内部纷争与《谷梁传》的外部冲击,促使汉代学者们不得不考虑利益分配问题。设立《谷梁传博士点,召开石渠阁会议,便是汉宣帝调和分歧的重要手段,最终形成了由皇家主持的正统的哲学体系。汉宣帝时期扩充五经博士数目似乎产生了双赢的格局,就如同现在的某些高校,老师们身兼师与商,以占用政府资源为荣,这样看似繁荣的局面能维持多久呢?过于从政却懒理学术是汉代学术没有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发现古文经

古文经的出现使人们一贯相信并被官方确认的今文经受到很大冲击。今文经本是残卷而且在流传过程中形成诸多讹误,这种建立在错误文字上的过度阐释改革起来并非易事。圈养的博士不肯承认这些错误,不接受新事物,仍按照原版本授业,而草莽学者中学习古文经的甚多,这便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学派。他们对六经、对孔子以及对古代封建制度的内容,如封地、经济政策等都有着不同的看法。随谷文经学者力量的加强,两派的纷争已不可避免。

打不破的围城

汉宣帝后社会形势已不容乐观,政治僵化。刘歆意识到单靠今文经已无法解释现实状况。他推崇《左传》等古文经,并总结出一套更加复杂的政治理论:先修改教科书,用古文经代替今文经。在汉哀帝时刘歆建议多设立几个博士点,他明智的并没有要求废除今文经,此举正合汉哀帝心意。此次依靠皇帝权威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今文经博士们非但避战,在刘歆写了哲学论战的书信后他们更是以辞职要挟皇上,万不得已刘歆只得避祸到地方。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在社会的内部即便不相信这套理论,但为了各种利益也断然不会去摧毁这样一个系统。

 复古,复古

王莽称帝后刘歆得以重用,被命令建立明堂。这是古文经学崛起的标志,同时也表明王莽认可了古文经。王莽为找到一个合适的当皇帝理由,他选择了《周礼》作为理论储备,完美的实现了从安汉公-摄-皇帝的转变。刘歆之所以帮忙则是为了推广自己的理论,希望借助王莽的权力实施哲学,政治,经济上的一系列改革。在这个改革频繁的朝代,今文学与古文学在官制,土地改革,货币改革方面采用的是不同的观点。不得不承认王莽时代古文经与今文经平起平坐,但距刘歆希望的却相去甚远。沾染了官僚气息的古文经学者迅速成为了食利阶层,刘歆最终以自杀谢幕。

伪造大比拼

依靠谶伟、符命、祥瑞登上皇帝宝座的王莽,曾试图进行一次古今文经的大改革,但结果却使伪造之风盛行。社会的思潮充满迷信,谶伟成为人们思考的焦点。刘秀,公孙述两人大打迷信牌,无不在文字上下功夫,妄图给自己继承帝位寻找支持。在这最迷信的朝代,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到符谶杂烩,这一哲学系统已经严重拖累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思想系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纵观历史可见一斑。形成不易,改变更难,政体与学术也是纠葛不清,互相影响。我们无法从一个朝代看到很明显的改变,多亏我们有长久时间跨度各种体制与事件才能对此有所研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