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至20
第一件:
不久之前,我看完了《解忧杂货铺》。也许是我太久没有看小说,所以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就有点放不下来,很想看到结局。这本书,既不像小说又像小说,和现代作家的一些鸡汤文完全不太一样。作者缜密的逻辑性贯穿故事的始终,让看完这本书的我,一直惊讶于原来小说还能这样写!
如果是想写书评,那么我想我或许没有那么大的能耐,毕竟那些密密麻麻的分析和感悟,对于一个不擅长用理性去分析事物的人而言,多少有点困难。
大概在读完这本书一个礼拜后,我再一次地在工作上遇到了瓶颈。我觉得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比如说长期生活在气馁的环境中,整个人就会慢慢地麻木和灰暗,一点点累积的压力,最后都为化为稀稀落落的一场雨,在这场雨里完成对自己一次次的嘲讽。但是若在希望里得到了那么丁点的微光,让你牟足了劲儿去冲的时候,再泼一盆冷水,被打湿的就不仅仅是冰冷的肌肤,而被折断的那些骨头或许可以称之为信仰。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声嘶力竭的搏斗,有些人活得像前者,有些人活得像后者,更多的人是处在中间的犹豫阶段,只有少数人能够下定决心做某事,并且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
要么放弃,甩掉后顾之忧大步向前走,要么继续,打碎了牙也要往肚子里咽往前走。两者不同的决定,其实都有着相似的本质,那就是坚信自己可以做到。最怕处在中间的阶段,放弃觉得可惜和不甘,继续又担心迷途的荆棘横生。
前几天,我就是遇到了这么个情况。即使和最好的朋友谈心,也依旧缓解不了我的焦虑。在很无意的情况下,我在微信上找到了一个微信号,就是传说中的那个解忧爷爷。一开始也没放在心上,直到在公司遇到特别恼人的事,我带着情绪给那个公众号写了点文字。因为只是一时的情绪和心情,所以事后很快就忘了,直到前天收到了回信。
可以说是非常地意外和惊喜,有一种可以体会到书中的主人公的心情。信的回复一点也不敷衍,虽然我没有把的烦恼描述得很详细,但是回信的人答的很认真,并且给出真诚的建议。他的言语措辞非常的平和,还带着点温度,一如三月的春风。我想起书中爷爷说的那句话,他其实并没有做什么事,甚至所有的决定也是他们自己做的(大致的意思)。
以前我也觉得,把烦恼说出口就只能是“吐苦水”,找一个树洞去帮我藏住这个秘密,但是烦恼始终都还是在原点,并没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件事我觉得,把那些忧伤难过去告诉恰当的人,不仅仅是心灵上得到了慰藉,在人生的某个路口感觉也得到提示。给他写信的时候,我是迷茫和未知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烦恼为什么会变成如今这个状况,但是收到答复的时候,让我想通了很多事。又或许,是他那种温暖又激励的言辞,完全地让我信服,让我去选择了坚持的道路吧。有时候,我们只是缺一个确定和坚持。
第二件:
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纪录片,《二十二》。
这片子刚出来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引起多少人关注,我相信大多数年轻人和我一样,都不太喜欢看纪录片,会觉得枯燥无味。纪录片它不像故事有矛盾点可以冲撞,但是它又太像故事起起伏伏平稳有序。
这是一部非常沉重的电影,需要静下心来去体会这段心酸又屈辱的历史。每一个老人都是一本即将写完的书,所以从人物选择上,这部电影就透露出点悲伤的意味。电影中老人的生活细节,被剪辑地有些破碎,正是这些破碎又拼凑起整部电影。电影院里,有些人偷偷地落泪,有些人拿着手机迟迟不肯放下。
有些记忆太沉重,沉重到不能被打扰,一经打开只有落泪式的沉默。哀伤的氛围贯穿始终,即使是雷雨的暴怒声,也无法穿透这层浓郁的伤感。
我相信每个看完电影的人,内心都有不同的想法。而我只有:坚强地活着。
半件:
上个周末承诺过,要发几张平潭岛的照片,补上。
PS:人物照下周末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