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琳,很高兴又和大家相聚在漠子家PD故事会,本周的主题——激励。
那什么是激励呢?和鼓励有什么不同?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激励呢?
我的理解激励是激发内在潜能,在孩子内在力量不够强大时,通过外力助推一把,表达出一定的期望和信心,通常是在事前或事中使用。
罗森塔尔实验(“丑小鸭”实验)是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最著名的实验。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实验说明什么?
在积极的、有意识的期待影响下,孩子有可能发展出你意想不到的潜力。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权威性的,这份真切的期望,或许能成为令他们努力向上源源不断的动力。
说到这儿,我想到了最近和妞妞之间的互动。
从妞妞3岁多起,我们便开始使用“日常惯例表“来管理早晨的时间,到现在她5岁多了,历时2年的时间,我和她仅仅从这张表的使用就能看到了彼此的成长,这期间,内容和时间由我主导变成了完全由她自己来决定,惯例表的形式也变化了很多种,新学期以来,几乎每个早晨妞妞都能自主自律的遵守约定,早晨的时间一改过去各种催促的画风真正的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家庭氛围也随之变好了。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是通过激励,激发了妞妞的内在潜力,她做到了独立、自理、自己管理时间,自己照顾自己。能激励孩子的方法有好多种,在践行“日常惯例表“中,我用到了鼓励、致谢、共同解决问题、家庭会议、跟进执行等等。
例如鼓励,当我看到她的一点点变化时,我会说:“宝贝,妈妈观察到,你今天穿衣服的时间比昨天快了2分钟呢。”“妈妈相信,通过你的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肯定很快就能做到自己照顾自己。” 合理的期待是使用激励的重点哦,我们不能期待一个2、3岁的孩子完全自理,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往往不合理的期待还会演变成双方的压力,进而发生很多错误。如同工具卡上所说的:很多错误都是以激励的名义犯下的。
例如致谢,我会这么对她说:“宝贝,谢谢你的合作,你现在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妈妈有了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这真是太棒啦!”人在感觉更好时,才能做得更好。对于小朋友来说,也是如此。致谢会让孩子有价值感。
再例如共同解决问题,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在这过程中会因为一些原因偶有反复,也因此会发生冲突,每每这时,我们会在冲突冷静后,约定一个时间共同讨论找到新的解决办法,最终制定出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再试行一段时间。在这过程中,孩子会受到鼓舞,也会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若因孩子没有做到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而责怪或惩罚孩子,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长记性”来抑制这种行为,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的初衷是激发孩子的潜力、调动内在动力,而这些让孩子感觉糟糕的“激励”从长期效果来看,实则是把孩子往相反的方向推。孩子不会从惩罚带来的情绪和潜意识决定来发展他们的积极品格。
综上所述,先通过鼓励让孩子感觉更好,再激励孩子做得更好,遇到问题时,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是这张工具卡的精髓。
今天的故事讲到这儿了,感谢您的聆听,我是以琳,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