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10)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其实问孝的有四条,我这里写了三条,另外一条针对当时封建礼节,而且容易理解所有我就省略不写了。这三条问孝,对现代人来说真的说得一针见血,特别我们年轻一代缺乏一种礼节,更应去反省。
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的儿子,另外一条问孝就是孟懿说得,当时他好像没有听懂。这次他儿子也来问孔子,什么是孝呀?孔子说,孝就是让父母只需要为你生病操心。
我们一说到对父母孝就会想到为父母做什么,孔子说你只需要不让父母为你操心,那就是孝了。只有这个生病,偶尔免不了,只有生病可以让父母操心。
这个道理就很深刻了,不让父母操心可难了。你读书不让父母担心,让他知道你是自律的,去工作不让父母担心,找女朋友不让父母担心,生活上不让父母担心。不要以为给父母寄点钱、经常打电话就是孝,不让父母为你操心才是。
可是反思一下,我们在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让父母担心的太多了。不仅简单的担心,不少人还让父母操碎了心。我们其实都有这个孝,比如工作不顺利父母打电话来询问情况,我们还微笑着说挺好的。只是我们在特定场景和情况才有这个孝,在平时的事情上就很难了。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是子游来问孝,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正因为有了子游,孔子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
孔子回到子游说:“今天的孝子,说能食住衣行供养父母,就是孝。那犬马不也一样能养老哺幼吗?如果没有敬,只有养,那和犬马有什么区别?”
我见过不少的家庭别说做到敬,就连养老的义务都没有做到尽责。很多农村的老人是没有退休金说的,没有劳动力的时候,儿媳妇对老人的态度就是“你这个老不死的东西”。如果有病,那更嫌弃了。所以我一直在想,道德、礼节在现实中还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能始终对父母保持敬意真的极少见。当然,环境影响很大的,你怎么对父母,你儿女很有可能也是怎么对你的。
我们在很多新鲜事觉得比老人懂得多,就轻视老人,缺乏敬意,我们在这点也还需要修炼呀!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也是孔子著名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感觉著名的弟子都喜欢问孝这个问题。
孔子说,有事的时候,年轻人抢着干,不让老人劳累;有酒食的时候,先为长者陈设奉上,让长者先吃。难道这就算孝子了么?这都不算,孝顺最难就是脸色,要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厌烦。
对一件事保持和颜悦色很容易,两件事也能做到,三件事也还行,难的是一直没有不厌烦的情绪表情。别说什么大事情,就是父母唠叨多几句我们都觉得厌烦,脾气暴躁的哄回去。
其实父母唠叨有这些原因:
①、父母真的是为了你好;
②、父母老了很多事情年轻人做主,父母通过唠叨,指点这说说那,这才能体现自己还是有价值的。老年人最怕自己没有了价值,这样能让自己觉得人生还是有意义的,很多时候不是简单能控制得了的;
③、已经习惯了,和上面互相作用;
④、怕你忘了,多说几遍
我们应该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父母对我们唠叨,别急着不厌烦,先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
自己从小就一直老落下东西,所以父母才老是嘱咐你怕你忘了;比如自己做不到第一个“孝”,老让父母担心,担心了才会啰嗦。我们多一份敬意和包容,对父母要保持和颜悦色,不厌烦。
所以我的“三省”之一就是每天反省自己的情绪,知行合一,得修炼一辈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