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视觉思维”~《视觉思维》随笔一

最近在读书群中,看到一个概念:视觉思维。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开始,我也没怎么介意,以为大概类似思维导图,就是一种资料整理方式。

后来,又看到一篇材料《视觉思维~让思维图形化》,说“视觉思维不是绘画与艺术,是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就是文字也可通过颜色、形状、大小等外观的变化,来达到吸引人注意力的目的。

自绘


看了之后,感觉顶有意思。说实话,这也是正常文案的一种表现方式。

视觉表达给人的感觉确实一目了然、舒适,就像人对信息处理的思维模式:

图片发自简书App

(“思维导图”大概也是受“视觉思维”引发启导而来的。)

因为我自己总有大量信息搜集、整理的需要,这类概念、方法、技艺...最容易引起我的好奇与关注(加上一直受“思维导图”的影响)。不过,视觉?思维?好像一个是感性、一个是理性,两者有关系吗?背后有什么原理吗?

百度了一下,网上还正有群友提到的美国德藉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著的《视觉思维》(写作本书,作者已经70多岁了)这本书介绍,在豆瓣上一查,竟高达8.7分,而且是87年版的。

我在各大读书应用中,一阵猛找,竟没找到。好在现在找书的渠道也多,终于在“百度网盘”中找到一本PDF版。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时想,人的大脑认知发展、进化总是要经历一段曲折的成长过程,就象人的成长三阶段:年轻时,“看山是山”(单纯)~走上社会,“看山不是山”(心灵“毒”鸡汤,原来这个社会并不那么单纯)~退休后,“看山还是山”(一切名利得失都是过眼云烟)。

“视觉”原来一直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武器,它的直接表现就是画画,就像人类祖先原始居住地山洞里的壁画。但自从我们有了现代文字,以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把这“老祖宗”快忘了,似乎它对我们的生活并无多大用处。

但确实有一群人在研究、关注与总结“视觉”对我们人类的作用,以及我们人类的误解。结果发现“视觉”是有“思维”的,而且对我们认知世界,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人类的进步与移动互联的纵广渗透,“物”与“物”之间的关融与互渗越来越强;就像有次同事群中分享的“郭树清答记者问”(就中美贸易战),我原来以为“逆差”(美国)是坏事,但不一定,“绝对”的东西几乎不存在。)

(我也会想,或许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听觉(音乐)也会成为我们加快认识这个世界的武器;最后发展成人类全部的感官系统,都以最大的限度,参与到这个世界来。)

阿恩海姆认为视觉是有思维的,所有的思维规律视觉都有。

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阿恩海姆指出,所谓认识,无非是指积极地探索、选择、对本质的把握等,而这一切又都涉及着对外物之形态的简化和组织(抽象、分析、综合、补足、纠正、比较、结合、分离、在背景中突出某物)。而认出某物是某物,实际上等于一个问题的解决。这一切都是在视知觉发生的。

比如说,视觉是有选择性的。

这样就可以使观看者的注意力总是指向其最喜欢的东西。生物最注意的是环境中时常变化的东西,这样就可以认出什么是对自己最有益的,哪些是对自己有害的,从而作出攫取和躲避的反应。视觉的这种选择是一种最初级的抽象,这种抽象来自于种的遗传,是天生的。

视觉还有自动纠正、补缺的功能。比如,

一个成85度或95度的角,其多于或少于直角的那5度就会被忽略不计,从而被看成一个直角;轮廓线上有中断或缺口的图形,往往自动地被补足或“完结”成为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稍有一点不对称的图形往往被视为对称的图形等等。

也就类似“窥一斑而知全豹”。

当然这种纠正、补缺对照的是一种“格式塔”的知觉形象,也是阿恩海姆提出来的,以后会接着说。

2018071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