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

在生活中,我们愿意做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你累的吧,快来坐坐,你渴了吧,快快快过来喝点水,今天好冷啊,得加一件衣服,这些语言应该是每天会无数次上演的场景吧,我们总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快快长大,我们却又不愿意相信他们长大的现实,总是不能相信他们可以自己完成,如果时间真的能穿越,20年后的某一天,我们的孩子打来电话询问妈妈,我衣柜有10套衣服,我今天需要穿哪一套?你还会再信你接受这样的依赖吗?到那时你就会发现,你起初的美好心意并没有获得好的结果,其实不管是孩子还是你自己都不可能满意,到那时你也会明白,你早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鼓励、培养他的自理能力了。

1.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使他能够独立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来到世上不是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和愿望,而是要过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人生。从实际生活来讲,孩子终究有一天会长大,要离开我们,我们可以替他把屎、把尿,但是真的不能替他学习、生活,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可以逼着她学习,要求他怎样生活,但是你终究不能代替他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做父母的,孩子独立生活不就是我们的目的吗?那为什么我们不早早的教会孩子自立,告诉他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自我成长的勇气和动力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的孩子进入大学面对床铺束手无策,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自己整理过自己的卧室,妈妈的包办,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面对实实在在的生活,他们无计可施,他们无法改变,又没有勇气面对自己不会这个现实。他们唯一能回应的是等待,奕或是发一通坏脾气。当然,我们在幼儿园里也常常会看到许多的孩子面对吃饭,双眼呆呆地望着,因为在家里,他们都是两位大人、四位老人追着喂饭,生怕他们饿着,然后进了幼儿园,他们变得焦虑不安,不能很好地进入幼儿园生活,孩子们因为生活能力的迟滞,进而会影响他们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让他们不能尽快的融入社会。

网络上常常会看见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段子,甚至到了期中考试,我们还会看到孩子带着头盔学习的搞笑段子,然后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学习教给孩子,孩子的考试成绩揭晓了,我们一上来就会说:嗯,考得不错,说吧,想要什么奖励,妈妈全部满足你。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成绩好坏应该由自己负责,考试进步时,他们本身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这些抱着为奖励而努力学习的心里的孩子,他们会为了成绩做出极端的行为,他们会因为我们在意分数,他们就开始自己将卷子修改,我们其实等同于是在另一个角度推动他们造假的行为,他们把学习转换成回应父母身上获得利益的砝码,所以我们必须把学习交给孩子,让他们能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任务,决定着未来,他们过什么样的生活。

就如同龙应台写给艾德勒这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会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会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带来快乐似的。

未来是属于孩子自己的,终究是要他们自己去面对和应对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孩子在与我们相伴的时光里,做孩子成长的教练,教会孩子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把一切做好把无知留给孩子。

2.如果不放手,孩子就无法自立,你终将会发现你对孩子的教育将是南辕北辙的。

有一种爱叫做我担心你不会,有一种害叫着我不放心,就是因为家长们都不放手,所以中国现在社会有了妈宝男和巨婴女。那些生活中没有办法独立生活的成年人,再有了婚姻之后,导致家庭矛盾重重,夫妻俩个一有什么事就把家长拉出来,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家长的包办和解决,使得家庭关系无法和谐。

电视剧里《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就是典型的案例,妈妈过度的溺爱和不放手,让他错误地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地,考大学分数不够,家里花钱让他上了一个不入流的大学,毕业以后家里又花钱让他进了一个好的单位,结婚的时候家里又卖了一间老宅子,给他筹集装修款,其实结婚后两个人收入并不低,但是他们大手大手大脚的生活习惯,,还是让他们经常让父母来接济,甚至于他们买几十万的豪车,也都是父母牙缝里挤出来的钱,而他却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那我想苏明成的妈妈的初心,一定不是希望孩子长大后拥有这样的人生吧。

其实,当一个人处在依赖别人的境地,他丝毫萌生不起责任和担当,除了有一点感谢之外,更多的感觉就是没有能力、没有价值感、挫败和生气。我们也许会说,这是电视剧导演会加入夸张的色彩,那我们的生活中呢,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经历呢,比如说当我们的孩子开始开始学习提裤子时,那作为父母,你会是个包办型父母还是说教学父母呢,你会不会像一只小蜜蜂一样飞到孩子身边给他一些评价:怎么还没有弄好,你看看裤子缝还歪着呢,你穿衣服不照镜子吗?你真要准备穿成这样出门吗?这样的语感,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差的孩子,让他们更多的对自己形成否定,他们的新入信心会被他们自己设定:我就是一个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们还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妈妈,我要尿尿,妈妈们立刻马上开始执行这个任务,把孩子带到厕所,帮孩子脱掉裤子,等孩子结束时又开始整理衣服的工作,就这样,孩子们就像发出命令的机器,而妈妈就是那个执行命令的人类,这样的节奏带个孩子就是只会发出信号,永远不会解决问题,他们就成为了现实中的笨小孩,受伤的永远是孩子,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做选择,家长能做得更多的是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我们要教会孩子怎么做,而不是你做不好,我们帮你做吧,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其实是一种智慧,不要总是以我“为你好为借口”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权利。

日本纪录片《狐狸》的故事里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镜头,狐狸的父母将断奶不久的小狐狸赶出了温暖舒适的喔,惊慌失措的小狐狸念着老狐狸使劲地要往回跑,但是饱经沧桑的老狐狸却无情的撕咬着、驱打着,不让其回到安乐窝里来。如此撕咬着、驱赶着,一而再再而三,小狐狸只能念念不舍、啧啧地哀嚎着离开洞穴,走向了随时都有可能落入豺狼虎豹奋力爪牙下的风雨飘渺的大千世界,小狐狸在没有了老狐狸的护佑,他必须学会努力奔跑,必须学会捕捉猎物,更必须要学会躲避风险,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他不得不学会生存下来的所有本领,很快他就真的成了一个可以自食其力的捕捉高手了。狐狸的故事,对于我们育儿同样有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减弱风险,我们常常会像一个卫士一样保护着我们的孩子,然而当他们需要去应对生活时,应对困难时,没有任何应对能力,甚至于他们为了得到更好,他们会做出坏的结果。

曾经有一个来访者,他的孩因为中考落榜,家里人没有和孩子做任何沟通,为孩子选择一家天津的职业高中,孩子喜欢什么,他们根本不知道,妈妈还跟我说:郭老师,我这么多年的职场经历,怎能不知道哪个专业更有就业率哪,我是她妈妈,我还会害她吗?是啊,妈妈的控制欲让孩子很痛苦,孩子就希望自己可以干出点成绩来,让妈妈看看,结果事与愿违,孩子误入了网络贷款的圈套,贷款数额高达五万多,我妈妈依然爱面子,她帮助孩子完成的还款,丝毫没有让孩子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孩子也并没有收手,结果就开始了撒谎之旅,和叔叔、舅舅、姑姑、姨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开始了他的骗取钱款之旅,后来的后来,大家估计也可以想象得到了。其实作为妈妈从始到中都没有给孩子说到任何关于这件事情会带来什么风险,这件事情如何解决,这件事情会给家里带来什么被动的局面,这件事情会给他的人生带来什么,妈妈能够给到孩子的只有她能力范围内的包办、解决,妈妈希望孩子更好,却没有如愿抵达。发生在别人身上是个故事,但是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呢,那就是灾难了,我们看到从长远来看,如果不放手,孩子最终无法自立,你也终将会发现你对孩子的教育将是南辕北辙的。到那个时候,真的已经晚了,因为孩子已经错过了他的成长机会。

3.尽快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更好、更快的成长。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孩子已经14岁了,分房睡觉一直都是困扰他的难题,她经常会喋喋不休地告诉孩子:你长大了,你必须学会自己睡觉,不能总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睡觉,太没出息了。有的时候它还会引诱孩子:妈妈告诉你,只要你能够做到自己睡觉,妈妈就会给你买,你想要的无人遥控机。妈妈的方法不是去让孩子面对独立睡觉的这件事情,而是去关注了买什么东西,孩子收获的只是交换和索取,几次下来孩子还是不能分房睡觉,后来妈妈着急了,直接把他推出的房间让他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那我们再仔细的想一想,试想一下在那个漆黑的夜晚,孩子被拒之门外他会想些什么呢?他真的会觉得哦,我得自己去睡觉吗?不是的,其实在黑暗和害怕面前,孩子能够真正感受到的是爸爸妈妈根本不喜欢我,根本不想和我在一起,所以事情的结果不用我说大家就会想得到,她家的小孩开启了大哭模式,就这样他的分房睡觉到此以失败告终。后来朋友很焦虑地来找我,我和她谈了很久,我告诉他,其实你更需要帮助孩子准备好自己独立睡觉,你要做到陪孩子睡着了再离开,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还可以感受到的是即使分房了爸爸妈妈还是那个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还是那个被爱着孩子,这样更有利于让他接受分房睡觉的事实,而且我还告诉他,你们准备分房睡觉的时候,要你房间和孩子房间的门都要打开,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他不是被拒之门外了,而且更重要孩子感受到的是即便是分房睡觉了,爸爸妈妈也可以听到我的声音,有需要我叫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一定可以马上到,我还建议,他可以给孩子一个分房睡觉的仪式感,比如说可以在房间里挂上彩带,换上新的床单,在房间的门上挂一个孩子名字的小牌子,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长大了,更愿意通过自己睡觉去宣布自己长大了,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我自己真的长大了,真的了不起,都可以自己睡觉了,我还提议,让他在孩子睡熟的时候用手机拍下一个一个小视频,然后到第二天和他一起躺在床上欣赏孩子每一个时间段里甜蜜的睡觉状态,让孩子能够用自己的视频验证自己做到的事实。结果就在最近,妈妈发的消息告诉我说,她的孩子可以自己分房睡觉了。听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为这个孩子而感到开心,因为通过这样的放手和体验,她才真正感受到,原来他可以做到,那种自信,那种满满的能量一定是未来他路上最幸福的行走。几年来我们把爱、体力、智慧和经验都给孩子们,为了就是有一天让他们有内在满满的能量有信心离开我们。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曾经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事情一定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人们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社会以后,我们的孩子必须要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是创业还是加入公司,是学工还是学商等等。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孩子需要独立性,需要责任心,孩子们更需要具备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去面对未来的人生路。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把选择交给孩子,比如孩子起床穿衣服时,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宝宝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很适合户外运动,你今天穿运动衣还是穿裙子呀?当我们给孩子提供选择,孩子就会从中培养他的自主感,但孩子获得了更多的新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时,他们就会变得更加活跃,这样一定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自主意识,强化他的选择能力,当然很多时候孩子也会因为自主选择给我们带来一些小麻烦,比如孩子会问你想让我吃一块巧克力还是一颗糖果呢?我们千万不要责怪,孩子狡猾,我们一定要开心,因为这将意味着孩子成长了,他的自主意识发展了,我们要关注怎样看待这种成长的信号,不要看作是孩子的挑衅,更不能看成是孩子的小儿科,我们要把这样的语言看成是孩子邀请我们解决问题的友好表达,我们可以这样问孩子:嗯,你想怎么做呢?怎样做才能吃到你想吃的又不伤害你的牙齿呢。只要我们坚信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适度的范围内尊重孩子掌控自己的权利,而不是本能性的否定他的决定,我想未来,我们一定会发现我们的孩子一定可以独立地去应对他们不可预期的未来,给孩子示错的机会吧,那些被原谅过,被谅解过的孩子才能真正的回头发现自己的行为,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自己的空间内发挥自觉和资质能力的同时才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老师分享自己小孩子的经历,记得那一年,我家姑娘六年级了,要去北京参加夏令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不能去北京接他,只能让她自己坐飞机回来,由于她过了托管的年龄,所以她必须独立登机,于是我和孩子一起在家里做攻略,模拟登机,模拟安检,同时我还提醒她有问题要和机场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求助等等。等到他独立登记的那一天,紧张和焦虑依然在身边相随,我尽量稳住自己的焦虑,不让我的情绪让孩子感觉到,就那样,我坚持聊天,分散她的注意力,让她感觉到妈妈和我在一起,能够感觉到那份力量,我不断地试着用描述性赞赏的方式夸夸她,告诉她:妈妈听到你沉着冷静地应对,妈妈想象着你一个人穿梭在有条不紊地完成安检、候机、登记,妈妈心里真为你骄傲呢,你知道吗?你就是咱家的侠客,你知道吗?你收获了最精彩的探险之旅,妈妈特别期待,等你回来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女儿在手机的那头开心的笑个不停,我能感受到她的快乐和放松。这就是女儿的第一飞。后来她有了更多更多的第一次,就是因为有这样让自己独立的经历,今年女儿高一了,去另外一个城市读书了,每周她都可以自己坐动车回家自己买票,自己进站,自己去挑战三百多公里的行程,我想她一定在挑战自己的经历中更加的自信,未来还会迸发出更多精彩的人生故事。

允许孩子冒险意味着你必须后退,放手不管,走到其他的地方去,不再絮絮叨叨,如果你做得很好,孩子就会获得独立,不再那么需要你,那你会发现在你放手之后,孩子会茁壮的成长,怀着新的力量,感知责任感,他们也会感受到自豪和成长,自会释放他们的心灵,所以我们一定要心安理得地在童年时期给予孩子合理冒险的机会,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动力,面对孩子第一次做饭千万不要告诉他这太危险,而是要告诉她,怎么化解危险的环节。我们在带游历的时候,会有孩子埋锅做饭的环节,很多孩子不会打鸡蛋,不会洗菜,也不会刷锅洗碗,当和团队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一步一步的学习的时候,他会因为自己做到了,幸福的相拥在一起,当面对一桌餐点时,每一道菜都是自己参与的环节,是他们会吃的好幸福,因为他们感受到自给自足的幸福感。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每个环节都不易,更能够知道如何珍惜这份劳动,很多时候,很多孩子在活动结束之后还会很感慨地去总结,他们更加能够理解,爸爸妈妈每天又要工作又要照顾他们,又要为他们做饭是多么的辛苦和忙碌,就这样他们通过自给自足的生活,更加学会了做事情的条理性,这不能不说是一份收获。是啊,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经历吧,我们看到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尽早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不仅不会伤害孩子,还能让孩子们更加强大更加独立,父母也能更加的轻松、更加如意。

今日作业

1.还记得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次吗?你有过在心里“矛盾打架”的时刻吗?

2.你替孩子做了什么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