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的题材近些年大红大紫,从口碑颇好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中规中矩的《匆匆那年》再到如今一个月一部的狗血青春片,质量是每况愈下,产量是节节高升。这种情况下回头看看父辈的青春片,也别有一番滋味。
影片开头是姜文独特嗓音的一段念白,为影片定下主其调。独白中频频提到的幻想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也是全片一个最大的伏笔。
画面最初是一片极蓝的天,镜头向下,是毛主席像,紧接着一段那个年代独有的红歌。短短几秒的镜头将那个时代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姜文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用自己的视角向观众讲述那个时他的故事,不过看主演那酷似姜文的面庞,倒不如说姜文是在讲自己的青春。
几组镜头闪过,浓浓的青春荷尔蒙气息扑面而来,相比于如今青春片中的文艺气息,马小军的"闹"的生活似乎更加可以体现那个年龄对于"性""政治"生活"懵懂的认知与探索。这电影好看的另一个体现便是"真",赤裸裸的青春期喜怒无常,好奇多动,男生对女生的小心思,都是青青期少男少女最真实的写照。被强权训斥后在家里对着镜子骂回去,与人吵架时的小结巴,几个男生围着一个女生时各自的小心思,生动形象。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一部过去了二十余年的电影,却依然被津津有乐道为青春电影经典的原因。
接下来小谈一下本片中最值得回味,值得细品的一点。幻想、真实、朦胧、阳光灿烂。姜文在电影中作为旁白数次出现时,都提到了"分不清幻想与现实","阳光太过耀眼,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细心看电影的话也会发现这一点。原本在米兰家看到的彩色照片却被米兰否认;马小写遇到米兰后很长一段时间余北蓓再没有出现在他们的小团体中,而片中对此并没有给予任何解释;过生日时,他们是否真的发生过矛盾?马小军用瓶子捅到刘忆苦身时,却跳出"千万别相信这个"的旁白,使我们知道这是假的,但又有些不确定,只是"这个"不要相信么?以前的"那些"都可以相信么?不合逻辑的事情在得不到答案后却不深究。在米兰家那近十今钟的高光镜头,可能会使得观众有不确定那阳光火灿烂的日子真的有过吗的疑惑。这也正是本片最大的看点,虚虚实实,朦朦胧胧,回首往事不知道那些美好的日子是否发生过,在那个充满幻想的年代,不确定那次在一起时那美丽的人儿是否真的冲自己笑了一下,某个阳光灿烂的夏日一同玩闹是否是在幻想,这其实正是我们最真实青春的写照呀!肆无忌惮的张扬,不知疲惫的快乐,散发着荷尔蒙气息的性幻想,以及心目中一位不容他人染指的女神。
片中时间一转眼来到了当下的北京,但画面却转为了黑白,一种很有趣的表现方式。是我们成长得太快,还是世界变化得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