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少祸害
豆瓣上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
被称之为“祸害父母“觉得委屈至极,我什么都给了孩子,首付付了,甚至是全款帮他们买了车和房子,现在连他们的孩子我都在替他养,我怎么就成了祸害了呢?
我的一些朋友在生了孩子后,说自己坐飞机都有恐惧了。因为她们在想如果她们一旦出事,孩子可怎么办?
我想这世间确实没有哪种爱能与这样的血亲之爱相比:舍得自己的生命为另一个托底。
这样无条件的爱对婴儿非常重要,这种被温尼科特称之为“原初母性贯注”的爱,让母亲为孩子代言,甚至就是把自己活成了孩子的世界。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必须要面对分离,因为孩子是另一个和你不一样的独立个体,甚至将是不再需要你的人。如果父母不放手,孩子的发展就会受限。温尼科特在其著作《父母——婴儿关系的理论》中说:“足够好的母亲……起初几乎完全能适应婴儿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难以适应,婴儿的能力不断增长,她开始面对自己的失败。”
这里是“失败”是说(父)母亲不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孩子的需要。**但,一个成长的孩子和成长的父母需要这样的“失败”。
**而那些被称为“祸害”的父母,以爱之名不肯面对这种父母全能的“失败”,硬生生编织了一个金丝笼,把孩子囚禁其中。一面让孩子因为贪恋笼中安逸,慢慢失去了飞翔天空的愿望和乐趣,失去了自我, 另一面则是为了满足父母亲的的全能掌控感。
为了子女的成长,父母必须要“少”祸害,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败”,让自己逐渐不再扮演一个全能的角色。
巨婴”得断奶
另一方,身为一个成年人,你在抱怨父母控制的要想一想:你为何允许父母控制自己?你是对父母抱有完美幻想?你觉得父母会在物质上把你当孩子投食一生,精神上还会让得你羽翼丰满?这是幻想!
没有这么“既要”“又要”的好事,也没有这么两全其美的父母。投食你的,一定也会控制你。或者你是因为懒和软弱就把自己的自主权交付出去了? 因为留恋父母带给自己心理上的安全感,贪图安逸怕麻烦,就拱手把自己的主权让渡。金丝笼,确实很舒服啊。
习惯了笼中的生活,不能适应外面的世界。因为飞出去就是未知的,辛劳的,甚至有危险。
如果你没做任何努力,只把自己的人生甩锅给父母,那你就是在拱手出让自我控制权啊! 还是那句话,自由就是选择。你不可能既有金丝笼中的舒适,又能有翱翔天空的自由和自主。
我们说成年的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建立界限。所谓界限,就是不同领地范围之间的分界。一个人的领地,包括经济上和精神上的领地,都有一个开疆拓土的过程。自己策马奔驰、跑马圈地后,插上小红旗,说,这是我的地界!
所以你可以通过以下有4步来建立起自己的界限:
1 嘴巴要硬,钱包得鼓起来
年轻人啊,你要有抱怨原生家庭的资格,底线要能够经济独立。不要一面迷恋拼爹为荣,一面抱怨爹妈把你当孩子。拿了别人的钱,“投资人”就会有期待哦。
2 有自己独立的三观就是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你可以自己留意下自己的谈话,如果有很多“我妈说”、“别人都这么说”、“一个叫花开的博主说”这样的句式,那你需要向内看看自己是否有看待世界的价值观,你能不能根据杂芜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如果你小到吃啥穿啥,大到生不生,怎么生都听别人的,自然会受制于人。你要学着思考对你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交叉检查各种信息,寻找医生等专业人士咨询,形成你自己稳定、坚定的判断。
3 扩展盟军
在开疆扩土的过程中,孤军奋战实在力量单薄。在婚姻和养育中,最重要的盟军是谁?不是你爸妈,是你的另一半!
婚姻刚开始的伙伴关系是两个人的关系,后来是三个人或者更多人的关系,在关系中要进行“变革管理”,做团队管理。一生孩子就回娘家实在是不健康的养育方式。
猪队友大部分不是天生的,而是关系塑造出来的。在缺席的父亲故事中常常伴随着过度控制和逞强的母亲或者老人的影子。
在养育过程中,一下子双方父母、月嫂等众多“经验丰富”人物的参与,新手爸爸就被晾在了一边。晾久了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和能力。所以,记得一定要与你真正盟军并肩,在为人父母这件事上建立共同的界。我号写过《爸爸去哪了?》和《硬核老母不仅要养大一个孩子,还要养大一个老公》,提出婚姻中的双方要缔结良缘成partership伙伴关系,才能真正体婚姻家庭的意义,母亲才能摆脱母职惩罚!
4建立界限非一朝一夕之事
我曾有个客户,她很想要个孩子,然后非常辛苦地生了个孩子。然而她在有了孩子之后,婆婆来帮她带孩子之后,她反而下班后都不想回家。她说我一开门就觉得这不是我家,这是我婆婆的家。
我问她你是如何将女主人的权利让出去的?她说就是我需要婆婆帮我带孩子,做家务,和她又讲不清道理,要吵架,连着老公一起吵,太烦人了。所以我就放弃了。确实是,工作忙碌了一天,还要处理家里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实在是费心劳神。
不过呢,耐心一步步地梳理,家里还是会变成有联接又有边界的地方。经过咨询辅导后,我的这位客户先学会和丈夫建立了同盟,在对于如何养育孩子,对于婆婆在家庭中的角色,夫妻俩先达成一致态度;她还和老公进行了分工,夫妻两个多安排亲子时间,让婆婆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去融入当地社区生活。
同时这位客户也和婆婆进行了持续的沟通。以前她总是以为自己是南方人,婆婆是北方人,无法调和生活方式矛盾,她以为自己的不沟通是隐忍。但是当她和婆婆开始沟通时,发觉婆婆以为她以前不沟通是因为年轻人看不起老年人,其实婆婆很想知道她对家居整理和日常饭食的看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你要有界,也要尊重别人的界,这才能有界限啊。
说到底,你还是要相信家是有爱的地方,爱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努力沟通。
我绝不否认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影响之大,但我更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觉察和克服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程度重塑自己与父母的沟通模式。
可以参考文章石原里美的这部新片,一起看能修复亲子关系在中国目前高房价的现状下,很多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在高房价的压力下必须要接受老人在买房和养孩子上给予金钱和人力支持,然后三代人就完全没有了界限。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巨婴”和“父母皆祸害”是一种时代病,双方都是时代的牺牲品。
尽管文中使用了多次“父母皆祸害”或“巨婴”这样的词汇,但我觉得这些并不是最好的词汇。它们掩盖了关系中的正向和可变革的一面。我相信每一种爱与依恋的都是真实的,都有正向意图。
只是要学着如何去爱,去自我救助。如果双方认清这种时代病后,还是可以试图建立有联结又有分界的亲子关系的。
这绝不容易,似乎是在以一个家庭之力对抗时代洪流。我还是看到成功案例,双方真地做到了互相尊重: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这足以令人欣慰。
这世界上少一些巨婴+祸害父母的组合,就多几个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