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丽
今天的这篇文章来自于我的切身之痛。
2012年,我的儿子5岁,还有一年就到上学年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无意中了解到了心理学这个领域,一下子觉得很感兴趣。马上投入学习。
五年多来,接触到了各种心理知识,也认识了很多专家,在享受着专家的精神食粮的同时,自己也逐渐可以走上讲台,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大家分享。逐渐觉得自己也挺懂心理学了。
儿子上六年级之后,我逐渐感到他长大了。声音变粗,个性变强,有时候喜欢自己待着,原来的一些或好或坏的习惯没有了,对我们对他的要求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了。因为曾经的心理知识,我们延续了以往对他的“陪伴”,每天关心饥寒饱暖,出门拿书包,起床叠被子。觉得他晚上时间紧,洗完澡老公赶紧帮忙洗内衣袜子,我负责检查作业对错,关注并调节心情,吃水果喝酸奶……这样的日子曾经过了五年,我在他步入六年级的时候突然感到身心俱疲。回家就是陪儿子,晚上根本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想和老公说个话都得抽空。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和儿子之间的冲突逐渐变多了,原来的母慈子孝竟然有了变成鸡飞狗跳的趋势。原来每次争吵之后,不出十分钟我们就和好了,但是现在,这个时间也变长了。
我很困惑,也曾想过用原有的知识系统来为自己做个注解。不是说孩子要陪伴吗?我每每忍耐自己,“教育”老公,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为了让他有更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们一直在努力呀?可是,为什么事与愿违,辛勤付出了之后,收获的效果却正相反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找到了我的导师。导师的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导师说,陪伴重要吗?重要。但是,和陪伴相比,放手,也许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加重要。孩子自己可以叠被子吗?可以,不叠是因为觉得不需要叠;孩子自己会洗衣服吗?不洗是因为总有人帮助。孩子会自己检查作业吗?会自己吃水果吗?会自己喝酸奶吗……
一系列的问题一连串地砸向我,在这个时刻,面子已然不重要了,我的心尖锐地疼痛起来。我突然之间意识到,我的过度陪伴,竟然是限制儿子能力发展、造成母子关系紧张的根源!我的爱,带给儿子的已经不是温暖而是包围,是让人窒息的热空气,是限制自由的桎梏。我原来所谓的狠不下心来,其实真正满足的是自己的内心需求。儿子正在用一个正常孩子的正常发展阶段与正常反应来告诉我,我,该放手了。
顿悟了这一点,我哇哇大哭起来。已经顾不得年龄和在导师面前的伪装,我现在需要的是自我的宣泄。悔恨,自责,内疚,惭愧,等等等等,都在我的泪水里。我曾经自以为给他的是爱,却没想到,是毒药。
导师没有因为我的哭而有丝毫的嘴下留情。他更加犀利地告诉我,现在放手都已经晚了!我已经(已经!)把孩子管坏了。管,就是变相的惯。这句话又极大的打击了我,也让我从内疚悔恨中清醒过来。的确是。这样的管,就是管住了儿子的成长,管住了儿子的独立,这和惯有什么区别呢?我简直就是在培养一个“妈宝男”啊!自诩为专家的我,教育别人的时候头头是道、津津乐道,未成想,自己却正在身体力行着多次在自己嘴里批判的行径。导师从我的眼泪中读出了悔恨,却也从我的表情中看出了犹豫和迷茫。他进一步告诉我,我不必为自己的放手而担忧,因为在儿子从出生到现在的十多年中,我已经给过了他足够的爱,他在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里长大,现在已然到了一个可以独立也有足够的能力独立的时候了。也许在这样一个向外走的阶段,他会遇到重重困难,遇到诸多困惑,但是要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来自己解决,同时当他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帮助他,帮助的一定是他还做不到的。顺应着孩子向外走的力量,我们在助推的同时,更要懂得向后撤退,尤其不能在表情和眼神中让孩子读出不舍、看出不忍,要真正的从内心深处放手,这才是最正常的家庭关系和亲子模式。
听从了导师的教诲,在回家向老公倾诉、又哭了几场之后,我痛定思痛,认真思考了放手的问题。我反复问自己,他可以吗?他有什么不可以?我们可以吗?我们又有什么不可以?
几天之后,我感觉我找回了自己。这种欣喜是别的人和别的事无法带给我的,我庆幸在我迷茫的时候寻找到了力量。
现在,我每天回家进门不再问作业,饭桌上不再提学习,吃完饭我们各自忙碌自己的事情。儿子写作业,我写公众号推文,老公处理单位的事务,我们各自为政,自己管好自己。忙完自己的事情,我们一起下楼散步,儿子自己听着音乐溜达,我和老公边走边聊聊各自的事情和感受。回到家各自洗漱睡觉,再也没有催促批评和反抗吵闹。宁静的生活又回来了,活泼自信的儿子也回来了。更重要的是,儿子因为我的转变而变得放松了,不再因为作业做得不够好而着急,不再因为考试丢了两分而焦虑。时不时的,散步时他还会过来搂着我的脖子走两步,和他爸爸也像哥们儿一样打打闹闹。
目送他渐行渐远,我的心里其实还有浓浓的不舍得。曾经那个躺在我怀里撒娇的小人儿长大了,比我高出半头的小伙子也有了自己的思想。我时常自省,纵有万般不舍我也要清晰地确认,这是人生的必须。每个孩子都是从这种分离开始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也都是从这种分离开始拥有了自己真正的人生。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助推,只有撤离,更重要的,是也要找回自己的生活,让自己也独立起来。完善自己,才是引领孩子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