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这本书是一本基于实证研究而写成的学习指南。本书通过大量实证案例来阐明哪些是经过研究证明的高效学习原则,并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合作完成。
书的核心观点:研究显示,反复阅读、在书上画线、在课堂上记笔记,以及课后温习笔记、使用不同的记忆策略、使用索引卡、创建概念图,以及小组学习,这些学习方法有效性则非常令人质疑。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检索、有间隔、有穿插的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以及细化。核心就六个字:写日记,搞转述。
近年来,关于如何学习的书非常多,说明大众中普遍存在一种知识焦虑,想学又学不好。这本书算是解决这种焦虑的一本通俗读物,但总的来说,该书内容没有超出经典的《刻意练习》的范围,但它更通俗,例子更多。如果你只想看干货,接下来我就给你端上来,这些方法,我自己也找到了些案例,所以,不仅适合打算终身学习的你自己,也能让你懂得如何教育引导孩子学习,以及如何帮助老年人掌握类似新潮电子产品这样的新生事物。
请注意,我在描述的时候,很可能犯下“知识错觉”——一些基础知识我自己懂,就认为你也懂,出现一些概念解读不到位,比如今天就没说“学习区”“合意难度”两个类似概念。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死磕学习这件事,我建议你去阅读《刻意练习》《认知天性》原文。
一个鼓舞人心的真相
研究发现,大脑中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可以终生生成新的神经元。
也就是说,努力学习会改变大脑,为大脑建立新的连接,扩展你的能力。我们的智力水平并非天生已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发展。请再次注意,是“终生”。
所以,下次当你面对一个难题无能为力的时候,请不要像个恋爱中的青涩少女一样说自己笨,你只是不愿意努力,不懂得什么是高效学习。
一条认知学习公理
付出=收获。
看到这里,我估计你已经想关闭文章了。别急,我从来不乱洒鸡汤,要洒,也得洒硬派鸡汤。
所谓的付出等于收获,指你在学习时付出的脑力越多,你对这个知识的掌握就越深入越持久。认知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花费越多的心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重新演绎它,或者是尝试理解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就能越牢固地掌握这个概念。
所以说,一开头提到的“反复阅读、在书上画线、在课堂上记笔记,以及课后温习笔记、使用不同的记忆策略、使用索引卡、创建概念图,以及小组学习”这些都是差劲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学习很轻松。
而每一次检索、有间隔、有穿插的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都让大脑不轻松,也就是调用的脑力特别多,也就更有利于高效深层地掌握一个知识。至于为什么,认知科学中的细节我就不具体介绍了,简单说说学习的三个步骤。你甚至可以忽略这一段,只要知道,人这种生物,就是服待会要详细解释的方法。
1.编码
学习时,大脑会把你感知到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电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叫作编码,大脑中就有了记忆痕迹,它就好比我们摘记的笔记或便签上的几句话,是短期记忆。
2.巩固
把编码形成的短期记忆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称为巩固。新学到的东西并不稳固:其含义并未完全形成,因此会被轻易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会重放或重新演练学到的东西,赋予其含义,填补空白,并把新知识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和已经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其他知识关联起来。理解新知识的前提就是具备已知。另外,巩固也非常讲究搭建新旧知识间的关联。
大脑巩固新知识的方式和写文章的过程非常相似。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初稿会非常干瘪、不严密。你在下笔的时候才明白自己想表达什么。几次修改过后,文章有了些起色,无关的观点也被删除了。先不管这篇半成品,让它发酵一下。等你一两天后重新拿起这篇文章的时候,你想表达的东西在头脑中更明确了。或许你现在能意识到,自己要表明三个主要观点。你把这些观点和读者熟悉的案例以及辅助信息联系了起来。你重新安排并整理了论点,让它更具说服力,也更精炼。
3.检索
检索会更新所学的东西,并让你做到学以致用。
人的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无限的。你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由于长期记忆的容量颇大,所以关键是要有一种能力,让你在需要的时候锁定并回忆已知。回忆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对信息的重复使用(保持检索路径不会被忘却),也取决于你是否建立起了强大的检索线索,因为它能重新激活你的记忆。
阶段性地检索所学,有助于强化记忆间的联系,也能强化回忆知识的线索,同时还能弱化连通冲突记忆的路径。检索练习若是没什么难度,那就不能强化所学的知识;练习难度越大,收效才越大。
具体操作办法
1.最好的学习方法——“考试”
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项发现非常重要: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大显著的好处: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
快速频繁地进行练习,是不需要花什么心思的,也不会有长期性的收效。但当你过一段时间再回忆时,当你对所学的东西有些遗忘时,你就不得不努力重建这一切。这种耗费心力的检索既能强化记忆,又能让所学再次具有可塑性,引发对所学知识的再巩固。再巩固可以用新信息更新你的记忆,同时可以将它们与最近学到的东西联系起来。
我高中是一名理科生,当时不知道什么认知原理,只知道过来人都说,不断刷题就能考出高分。刷题,不就是一次次的自测吗?所以,在提倡终身学习的当下,我们需要不断地给自己自测,比如学完一个知识点,给自己一点时间,看能不能在纸上把知识点写下来,或者能不能转述一下,保证给一个不懂的人讲明白。
研究发现,只需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就能从28%跃迁为39%。
2.遗忘是为了记忆
早在1885年,心理学家就开始研究“遗忘曲线”,发现我们刚才还读过或听到的东西,有70%左右会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忘却。在这之后,遗忘速度开始变慢,剩下的30%左右会被缓慢遗忘。这里面的教训很明确:改善我们学习方法的一大挑战就在于找到办法中断遗忘的过程。
解决办法就是:间隔练习。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
比如一个新知识,初步学习后,你应该放一放,让知识逐渐被遗忘。间隔一段时间后,当你再次练习这个知识,因为已经遗忘了好多内容,就被迫调用已知知识来理解那个新知识,于是新旧知识会产生更紧密的联系。
间隔多长时间才够?睡眠似乎在巩固记忆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在两次练习间至少间隔一天应该是不错的做法。
3.分心就对了
穿插练习两样或更多的内容同样也提供了一种间隔,也就是说,学习中你应该适当分心,而不是专注于一项内容。因为,穿插内容练习有助于发展人们辨识不同问题的能力,也是在培养人们从不断增加的解决方案中寻找合适工具的能力。
与穿插内容练习一样,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树立更开阔的心理模式。可以说,穿插内容练习与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超越暂时性记忆,步入更高层次的概念性学习,并把它们应用到实际情景中,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效果。
有间隔、有内容穿插出现,以及内容多样化,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貌。比如,每次常规的拦车检查对于警察来说都是一次测验,而且每次检查都不一样,这会加强警察的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只要他上心,今后的工作就会更有效率。
4.成功者的利器——反思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从经验中学习”。有些人似乎从来不学习,学与不学的一个区别可能就在于,人们是否培养了反思的习惯。反思涉及我们此前讨论过的数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这里包括检索(回忆最近学到的知识)、细化(例如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以及生成(例如用自己的话重述核心观点,或是在心里、在行动上演练一下下次可以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多年前,我有一位领导,他在每周例会上常常说,一定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每晚入睡前在床上想想自己一天干了什么。当时我还不懂认知心理学,觉得这个习惯当然好,但要说有多大奇效我是持保留意见的。后来,我看到他火箭般的蹿升,迅速跻身高层,成为当之无愧的成功人士。如今,我才发现,他就是那种掌握了正确认知工具,事半功倍的人。
再看被成功学广泛解读的一个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IP——曾国藩。我也试着去了解过他,其实曾国藩的天资很一般,成名也很晚,还有点好色……他是怎么走上人生巅峰的呢,写日记,每天反思自己当日的得失。
就这么简单,每天反思,睡前想一想或是写反思日记。再次强调,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把这些和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这两招也许不能让你成当世豪杰、万世英名(要达到这个级别,仅仅努力还不行,你必须要有运气的加持),但我深以为,只要坚持,在茫茫人海中混个中偏上是没问题的。
这本书的精华就说完了,要我说,两句话即可概括:每天动脑写反思日记,每学一个知识都进行转述。也就是,写日记,搞转述。最后是我今年6月高考时梳理的一张学习清单,请笑纳。
附件:关于“学习”的前沿知识极简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