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牵着踉跄走路孩子,孩子父母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的老人,相互间说着笑着闹着……不管这一幕出现在哪一个家庭都会让人艳羡不已,因为家庭是人们最生命里最亲近的部分。但就是在生命里最亲近的部分里也夹杂着血肉模糊的痛——家暴。
家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庭暴力,它让受害者身体或精神上感到痛苦。常见的家暴有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对象,但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最主要的受害者,其中比重最大的要数丈夫对妻子的家庭暴力。
柴静在《看见》一书中对家暴场景有这样描述:安华从来没有穿过短袖衣服,不能让别人看见自己的伤,她怕的不是打,而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晚上睡着了,脖子一冰,是丈夫把刀架在脖子上,揪着她的头发往后拉,把脖子露出来,她只能盯着屋顶,叫不出来,不断地咽着口水,等着他会不会割下来。这或许只是许多家暴现场的一个缩影,但足以让我们捶胸顿足、义愤填膺。你也许会想为什么他们不哭出来以寻求救助,安华的一句话就能够解释一切:十年之后,即便想要放声大哭,也哭不出来,因为眼泪干了。
面对家暴有揭竿而起的也有忍气吞声的,但更多的是后者。研究表明,家暴中的施暴者和被害者有时可能还有一定的“共存性”。共存性指的是一方依赖另一方而存在,而这种关系是相互的。一个家庭中,可能由于男性性格扭曲、品行不端或心理变态,在情绪不稳定之后就会对女性设施性暴力(强迫对方与自己发生或者断绝性行为)、心理暴力(通过言语和行动来威胁对方)、言语暴力(通过言语来侮辱对方)、经济暴力(通过金钱来限制对方的行动)等家暴行为,而女性就会想:这个人要是没有了我,该怎么办呀!她们会认为忍受家暴是“为了丈夫”着想,这就是一种共存关系。毋庸置疑,家暴中有错的是施暴方。但是,受害者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可能有人会认为家庭暴力是家里的事情,是一种隐私,家丑不可外扬(更准确的说她们不是不愿意求助,而是她们知道在求助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很多人理解,当然谈不上得到社会相关救助组织的有效帮助)再附加上经济、精神等各方面的理由可能会忍受这样的暴力,甚至说,他们可能根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家暴,只是觉得自己生活得非常痛苦罢了。她们幻想着家暴只是一时的,情况会慢慢好转有时也会过分地反思家庭关系不和谐是自己的过错,作为母亲、妻子如若“主动”让家庭支离破碎将会背负无限的责任感和罪恶感。也有这样的女强人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就会获得丈夫最终的尊重,但战胜了社会的竞争便以为可以让丈夫改头换面的她们终究逃不过继续被伤害的梦靥。因为他们自卑心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而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将扭曲的力量施加给最亲的人。
2011年8月31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美籍妻子Kim在微博中声称遭受到家庭暴力,并附上了自己头部、耳朵、膝盖处红肿和流血的照片。这一下子把网络舆论炸开了锅,人们用疯狂来形容这次家暴。Kim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女人这样活着,如果她沉默,将来也无法保护女儿。的确,Kim有这样的女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也有经济能力回美国,而其他女人呢,她们的出路又在何处?
从Kim整个的维权过程至少可以给我们几点启示: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我国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首部反家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它为家暴受害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因此在受到暴力的时候不是以暴制暴,也不是唯唯诺诺,而是拿起法律武器来震慑相关的家庭主体,严格抵制家庭暴力;其次,消除家庭暴力要标本兼治。惩治家庭暴力一般是事后行为,这些行动虽然有解决当时问题的作用,但只是在治标,没有真正地解决男女平等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男女平等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也许只有这样许多生命不会流失于涕泪交加之中;最后,提升全民反家庭暴力意识,通过各类宣传教育,提升全面反家庭暴力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股联动治理的合力。政府注重进行家庭美德教育与宣传,各个社会组织(如妇女联合会)不定期举办一些与女性主题相关的活动,鼓励遭受家暴的女性走出家庭,主动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公民则要从自己做起,做到敬天爱人爱家庭。
虽然你的一个选择,并不足以决定你的人生质量,但你一直以来的状态就可以决定生活的品质,但凡你对每一次伤害都敢说“不”,我相信一个家庭的门吱呀一声关上后,不是“沉默在尖叫”而是老人逗着孩子,孩子父母轻一下重一下子按摩着老人的腰背,相互间说着笑着闹着,这也许就是家最好的味道。(部分观点源自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