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回报最高的一件事:培养输出型的爱好

刷完三小时短视频,放下发烫的手机,你心里是不是也空落落的?

时间没了,大脑却像被掏空了一样,什么也没留下。

我们活在一个疯狂“输入”的时代,每天吞下海量信息,却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迷茫。

因为只输入不输出的人生,就像一个只吃饭不消化的胃,最后只会把自己撑得难受。

今天我想告诉你一个能对抗这种空虚,甚至改变人生的秘密:去培养一个“输出型”的爱好。

这,可能是你这辈子做过回报率最高的一项投资。

什么是“输出型”爱好?

它不是打游戏、追剧、刷短视频这种纯消耗时间的消遣。

输出型爱好,是需要你动手、动脑,去创造出具体成果的事情。

比如:

写作: 把脑中的思考,变成清晰的文字。

摄影: 把眼中的风景,变成定格的画面。

烹饪: 把零散的食材,变成美味的菜肴。

编程、绘画、做手工、甚至精心打理一个小花园……

这些,都是输出。

它强迫你把无形的想法,转化为有形的作品。

而这个过程,奇迹就会发生。

输出,是让知识“长”在你身上的唯一方式

你有没有发现,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但真到用的时候,脑子还是一片空白?

因为知识这东西,不经过“输出”这道工序,永远是别人的。

我朋友小小,之前也和我一样,买了一堆理财课,但账户还是亏得一塌糊涂。

后来,她开始逼自己每周写一篇理财笔记,分享到小红书上。

她说,这个过程太“痛苦”了。为了能把一个概念讲清楚,她得反复查资料,对比不同观点,把一本书读厚再读薄。

但半年后,她的投资体系竟然真的建立起来了,收益也开始由负转正。

更意外的是,她的笔记吸引了几万粉丝,现在光是接广告的收入,就快赶上主业了。

你看,写作,是最好的思考磨刀石。

它会逼着你,把你脑中那些模糊的、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清晰的逻辑线。这个过程,远比你再听十节课都有用。

输出,是你最高级的社交名片

饭局上,你怎么介绍自己?“我在XX公司,做XX工作……”这种介绍,干巴巴的,没人记得住。

但如果你说:

“这是我上周末烤的巴斯克蛋糕,你尝尝。”

“这是我去西藏拍的照片,给你看看。”

“我最近在研究AI绘画,这是我生成的几张图。”

你的作品,就是你最好的名片。 

它无声地宣告着你的品味、你的能力、你的热爱。

你不用再费力地推销自己,那些有趣的作品,会像磁铁一样,为你吸引来真正同频的人和意想不到的机会。

输出,是你在不确定时代最硬的“plan B”

这个时代,最大的风险,就是你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技能。

当你在爱好中持续输出,不断打磨,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爱好了。

它会慢慢变成你的第二技能,第二收入来源,甚至,成为你人生转向的全新起点。

我认识一个程序员大哥,业余爱好是做木工。

他把自己的作品和制作过程发到抖音上,没想到火了。现在,他定制一个木制键盘托盘,收费上千元,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

他说,现在写代码只是工作,做木工才是事业。这份爱好,给了他随时可以离开写字楼的底气。

当你的主业遭遇风浪时,那个你用热爱浇灌的“输出型爱好”,就是你最稳固的避风港。

写在最后

很多人会说:“我没什么特长,写不好也画不好,不敢开始。”

海明威说过一句话:“所有初稿都是狗屎。”

别怕笨拙,别怕不完美。完成,永远比完美更重要。

从今天起,写100字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刷100条短视频。

从今天起,拍一张你觉得美的照片,而不是看100张网红图。

从今天起,学一道新菜,而不是点一份油腻的外卖。

当你开始动手创造,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作品,你的人生就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因为,只输入的人生,是在消耗世界;而开始输出的人生,你就在创造世界。

而那个在创造中不断被重塑的、闪闪发光的你,才是这趟旅程,最珍贵的回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