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是生活的镜子。你只需要注视着那些建筑物就能感受到过去,感受一个地方的灵魂,它们就是社会的倒影。
”
貝聿銘 | 建築是生活的影子。
2019年5月16日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
4月26日他刚刚过完102岁生日
贝聿铭这个名字
似乎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存在
现代建筑史上
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他
无疑是建筑界一个特殊的存在
从美国艾弗森美术馆
到中国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从法国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
到德国历史博物馆的新翼
从中国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
再到日本的美秀美术馆
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他用了一百年时间
把他设计的建筑种到了世界各地
(图片来自CCG)
贝聿铭于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后移居美国,1955年创办了自己位于纽约的建筑公司。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他的两个儿子——贝建中、贝礼中子承父亲业于1992年创立“贝式建筑事务所”。
从金光闪闪的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到彰显中国人雄心的香港中银大厦,他“让光线来做设计”,也以光明璀璨了现代建筑的光辉。
回首贝聿铭的一生,最为人称道的除了“世界级建筑大师”,还有“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传承者的美誉。
若论及先后受邀参加法国巴黎名媛舞会的几位贝聿铭孙女,高颜值又有才华,妥妥的白富美,贝家可算是富到17代了。
传承数百余年的名门望族,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家风家教传承。
1917年,贝聿铭出生在广州,祖上贝家是吴中的名门望族,在苏州有600多年的历史。
现在的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曾是贝家的私宅。
贝聿铭年少时在苏州园林的留影
从古到今,贝氏子孙个个是翘楚,一代胜一代:
清朝贝慕庭,是苏州四富之一;
叔祖贝润生是颜料大王;
祖父贝理泰,是中国最早的金融家;
父亲贝祖诒,是中银香港分行的联合创始人;
贝聿铭,则是建筑届“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得主;
儿子贝礼中和贝建中都是哈佛大学高材生,联手创立了“贝氏建筑事务所”;
前面提到的贝聿铭孙女Anna Pei,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
此外,贝氏家族还出过诗人贝青乔,藏书家贝墉,教育家贝季瑶,画家贝聿昭,科学家贝聿渠,经济学家贝世鸿…………
左一,童年时的贝聿铭
左一,少年时的贝聿铭
古话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但贝家人,却能数百年绵延不绝,辉煌至今。
一个家族的辉煌,少不了家风的传承。贝聿铭的叔祖父贝润生早先留下的家训被贝家人代代谨记:
“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
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
贝润生建了贝氏承训义庄,用来赡养、救济族人;还在苏州城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新式幼稚园。
贝氏祖先多乐善好施之人。贝聿铭祖父贝理泰也一直对贝聿铭耳提面命,向孙子传授他的人生经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都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贝氏家族传承数年,正是基于一代又一代的族人承载着“诚”和“善”的德行。
贝聿铭【左一】回苏时与贝氏亲友的合影
贝氏家族的为人处事和家庭理念,影响了贝聿铭日后的设计哲学。
他从苏州园林中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共存”,从百年传承中体会到“家庭真正的含义:内聚力和历史”。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他与同样出身书香世家的陆书华相识相恋,两人育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斩获了无数国际大奖的他,却始终强调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从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就可以看出他强烈的中国式家庭理念情结:
贝聿铭给三个儿子分别取名定中、建中、礼中,又给唯一的女儿取名“莲”,——可以说,这样的名字很中国,单从字眼上就有很强的情感链接。
“定中”安定中国,“建中”建设中国,“礼中”礼仪中国,“贝莲”宝贝莲花
他们一家人会很接地气地在家里种豌豆,家具风格也很中式,热衷钻研中国美食,喜欢吃凤爪、鸭头……
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月亮门)
“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中国就在我血统里面,不管到哪里生活,我的根还是中国的根。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1983年,贝聿铭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就果断拿出10万美元的奖学金:
“为有抱负的中国建筑师提供学习机会。”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建筑圈乃至后来媒体的报道中里,贝建中(Chien Chung Pei)和礼中(Li Chung Pei)的大名被提及得不多,反倒是自小父母对他们的昵称Didi(弟弟)和Sandi(三弟)成了广为人知的标签。
贝聿铭与两个儿子合照
2002年,故乡苏州邀请他设计苏州博物馆,当时同是建筑师的儿子贝礼中也很感兴趣,但贝聿铭却说:“我的儿子还年轻,中文已经生疏了,对中国文化不够了解。我是中国人,这个设计要我亲自来。”
为了设计好家乡博物馆,85岁的贝聿铭,亲自四处翻阅资料,无比认真慎重地做各种准备工作。
“这比我之前在国外做的任何项目都难。
因为东方艺术是非常隐秘的,观看、展览这种艺术的环境必须区别于所有西式的博物馆。”
从假山石头,到墙壁砖瓦,贝老都一一过问,就连庭院里每一棵树都是他亲自选的。
据说因为工人们把竹子种得太齐齐整整,为了打造错落有致的自然美,都是在贝老的监督下重新种过。
这个苏州博物馆,也成了贝老退休前的得意之作,他宠溺地称之为“我的小女儿”。
在开馆仪式上,贝老激动得都有些哽咽了:
“我73年前离开中国,但根在中国、在苏州。
这个博物馆新馆,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
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我倍感感恩荣幸。”
贝聿铭的女儿贝莲曾这样说起父亲:
“美国给了爸爸发挥才能的条件,使他有机会成名,而他考虑个人和家庭方面问题时仍然非常中国化……”
贝聿铭与太太
贝聿铭及家人有着非常强的家族传承和家庭意识,虽然亲友众多,但祖孙几代人上下、平行都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即便孩子们都成家了,贝老夫人也会定期召集家族聚会。
两个老人与绝大多数的中国老人一样,对自己的子孙都非常宠爱。
贝聿铭的两个儿子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我们总是坚持一起聚餐,即使我们都结婚了,母亲也会在周末将大家召集起来,吃饭或是进行其他活动。
母亲去世后,我们依然常与父亲聚会。
这种亲密感,正是家庭的重要所在。”
贝聿铭孙女Anna Pei回忆,除了周末全家聚餐,爷爷的作品发布会,也必定是家庭全员到场见证。
家庭活动太多,让Anna一直以为全美国的小女孩都是这样过周末的,结果长大后才发现,别人家的爷爷奶奶很久才会见一次面。
贝聿铭孙女Anna在社交媒体上晒最多的就是家人合照
虽然家庭理念是中国式的、甚至有着很深的儒家精神,但贝聿铭对于子女的教育是秉承西式的理念,对子女的成长持充分开放、肯定的态度。
与父亲同样毕业于哈佛建筑系的贝礼中,早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当最终做出这个决定(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时候,我的老师们非常鼓励我,因为他们看到我的才能,并鼓励我大展身手。其实我在大学时,有很多机会去教书。当然做一名建筑师最终是我的决定,我并不后悔,这是个神奇的领域。“
贝聿铭与儿子贝礼中
而贝建中也明确否认是父亲有意识地培养他子承父业,称一切都是自己的兴趣使然。
“我进入哈佛大学后,专业选择了物理和数学。后来我决定要改变,因为我同时还喜爱建筑,所以就改了专业方向。当我告诉他,我要学习建筑的时候,他说Well,alright,但他从没把我推往那个方向。”
贝聿铭的女儿贝莲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也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孙女Olivia Pei(曾在2007年受邀参加巴黎名媛舞会)则考虑在外交、政治或者国际贸易间做选择;另一个孙女Anna(曾在2018年受邀参加巴黎名媛舞会)从小对艺术史和古代文物感兴趣,则选择在哥大学艺术史。
在子女教育方面,贝家似乎一以贯之有这样的开明传统。
贝建中曾表示,孩子们都长大了,由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职业。
而贝礼中则说:我的女儿刚刚19岁,她还需要学习很多。就像我父亲对我一样,我不对她施加太大的压力,或告诉她应该做什么。我希望她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并热爱它。我希望能为她提供最多的机会,但她又能自主地做出选择。
事实上,贝家人似乎天生自带“叛逆因子”。
想当年,贝聿铭虽出身银行世家却偏爱建筑,17岁高中毕业后,其父本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但贝聿铭却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赴美留学攻读建筑,从麻省理工再到哈佛大学,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建筑家。
见过贝聿铭子女的人曾说:
“在贝氏兄弟身上可以隐约感觉到一种贵族气质,这不单源于他们显赫的家族历史,更重要的是那种骨子里雷打不动的自信心和绝不卑躬屈膝的处事方式。”
这种骨子里的自信、儒雅、尊贵,源于良好的家风家教熏陶。
作家马伯庸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历经许多年、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
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