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边界认知的思考

见字问好,我是小毕。

最近偶然发现一篇招聘要求里写的一句话:要弱化工作边界,积极主动,勇于承担职责外工作,以结果为导向。

让我不由发起了一阵反思。我们到底应如何界定人际交往的边界,边界感是高点好还是低点好,它的关键点在哪?于是引出了以下的思考。

一、边界的定义

我看到有句话说的挺好,边界感是对所有权的认知。这个所有权的范围很大,如

物质上的:这个物品是我的,别人不用轻易用。

精神上的:个人的隐私不允许被窥探、个人的自尊不允许被人骂。

权限上的:你不能随意动我的人,不要随意插手我负责的工作、系统等。

综上这些,我更倾向用另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利益】。我认为的边界感便是个人的利益不容挑衅。

二、极端低边界

工作生活中不免出现边界低的人,通常会以"巨婴"这个词来形容这批人。其本质还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相关利益,"我看上的东西就应该是我的“、”我认为对的事情,你们就应该配合我做,否则就要开始埋怨了",诸如此类。

和没有边界感的人共事是很痛苦的,最终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互相埋怨扯皮,工作和精神内耗极其严重。

三、极端高边界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工作中还有一种边界感极强的人,往往朝着另一个极端发展了。即:是我的事我做,不是我的事一句话也不多说。一切以责任边界为主,不关心结果只关注自己的责任。这种一点柔性也没有的工作方式往往也不会高效,会有种有力使不出,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这种情况在团队里更为常见,如:

项目经理想让项目团队内成员相互帮忙协同工作,保证项目质量,但项目成员只关注完成本职工作,不想额外付出。

项目总监想让项目经理之间相互协调资源,降低损耗提升利润。但项目经理更关心的还是自身的考核,并不关心整体损耗。

公司想让各地区负责人为整年战略共同发力,减少职责边界,更好创收上市,但负责人关注的是战略规划里对自己的考核,其他的只是适量的友情协助。

四、原因分析

其实从本质分析,之所以有这种现象,还是个人的考核标准和集体的考核标准有了脱节。我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能拿到相关利益。不受结果约束。且就算付出了更多,也是领导层和公司获利,现有的制度分不到半杯羹。那必然造成这种现象。

如果一个团体里面,管理者没有对下层员工利益分配权限,如:他做不了员工的晋升考核、做不了员工的绩效分配、且只有他对结果负责,做好了利益都是他的,做不好责任也都是他的。 那最终一定是一个低凝聚力的团体。无论如何画饼、催促、警告都没法唤起团队的积极性,因为这是最基本的人性,任何企业任何个人都不能挑战人性。不要幻想通过洗脑通过个人魅力来让别人无偿付出。

五、 要如何做

如何避免低边界感,其实最简单的方式,在和他人交际过程中,想一下自己的权限,想一想他人的利益。即我是否有权限保证他的利益,如果是,那就安排任务。 如果没有权限,那就保持谦虚,你所让别人做的事情,只是帮忙,帮助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千万不要因对方拒绝而埋怨。或者寻求找能决定他利益的人来谈判,保留自己的质疑即可。

如何解决高强度边界引起的信息孤岛和低效现象。我认为还是要靠联合KPI/股权绑定等策略,让相关者都对结果负责。不要想着既要又要,既想所有人共同努力,又不想所有人公共分羹,就这么简单。再就是持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不要过于较真,你帮助过别人,别人自然也就帮助你。

六、总结

边界艺术的本质是成本收益的动态博弈。我们既要有在会议室正式谈判划分责任的过程,也要保留在茶水间非正式谈话的空间。真正的高手如同交响乐指挥,既让每件乐器清晰独立,又能合成和谐乐章,这种在秩序与混沌间找到动态平衡的能力,正是数字化时代的核心生存技能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