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格局是什么?

     格局是一个人内心的四维空间:高、深、宽、远。这四维必须具备,只一维不能有格局,三维缺一维也不能成为格局。所以,计划高、泛、空难成格局;构思只远而不深,一阵风就把它吹倒。这个四维的空间在一个人的思想言行,待人处世,运营策划以及人生大计都能呈现。

      我分享一个30年前的个人管理经验。美国总公司要我在六个月后关掉香港的分公司,而且期间不能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这个看来做不到的管理任务,我做到了。只看这个个案,我算是成功的,可是因为那只是一个分公司,只是一个大局里面的小部分。虽然在这个小部分里,我发挥我的管人管事能力,还算成功,但是我缺少足够的对整个大局全面操控的经验与能力,我不能说我有足够的格局。事实上,那次事情结束的数年后,我因斗气而成立了一家成衣出口公司,我完全聚焦于“争一口气 ”而忽略了对全局的深度思考,结果不到2年,公司失败倒闭。那次失败,今天回顾,倒觉得是上述「什么是格局」的典型反教材。

       因为格局就是一个高、深、宽、远的思维,所以,有格局的人总是看到别人没看到,做到别人还没想到的。那么如何做到有「格局」呢?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第一,焦点放在未来。有格局的人不会留恋过去,不管过去是好坏,成败。所以,他是一个踏在今天,远眺未来的人物。当前的国内情势,很多企业在辛苦的挣扎,盈利消失,如何转型问题等等,让他们纠结不已。他们的问题根源是习惯了使用「凭过去知未来」的方式:深入分析过去的业务数据,找出转变的规律,以修正今天的模式,甚至预测未来的变化。可是在21世纪里,商界的变化来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大,越来越频密,这样的预测越来越不管用。

        根本的解决来自「从追转迎」这四个字。“追”是分析过去看今天,不断地想赶上转变的需要;“迎”是分析未来,修正今天去迎接转变。在未来的路上埋伏着更多的转变,当一个企业不停的回头看过去地走下去,转变总是出其不意的跳出咬他,为何不开始研究未来会有什么转变出现?一个企业主在盈利消失,不敢转型的情况下咨询我,我说:“你一直在用「维持过去」模式的形式进行企业的经营,今天就是恶果,你必须「从追转迎」,你过去投放了多少资源在了解未来这个事情上?”他说:“没有。”我说:“未来是我们必须面对迎接的,所以一定要对未来有一份很大的尊重,他才能对我们仁慈。”过后,用企业管理系统排列的技巧,我引导他找出面对目前困境的方法。在逐渐摆脱困境的过程里,他培养出探索未来转变的一些方法,情况慢慢稳定下来。

   「未来探索」是21世纪的企业必须具备的功能之一,假如你的企业在100人以下,企业主必须亲自抓这个题目;100到300人的企业,企业主应该成立一个2到3人的小组,本人做组长;300人以上的企业,应该成立一个「未来探索部」,专门研究所有会影响企业成功的因素的发展趋势,和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最能影响企业安危的事物。

       第二,看的总比他人多一步。今天的市场的形势追溯到根源是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发展出来的。60多年市场发展的变化,约十年一个浪潮,这些变化在世界各地市场都是一样的,虽然有先后时间的不同。这些变化从「卖什么的」角度看得最清楚:

     50年代(卖的是)供应, 60年代(卖的是)品质, 70年代(卖的是)配置,   80年代(卖的是)服务,  90年代(卖的是)品牌,这10年(卖的是) 体验

      每个浪潮里看到下一个浪潮的商家,都是成功的例子。到了今天,买裤子再不是为了蔽体、保暖,而是舒适时尚,更是配合身份,赚取艳羡目光;车子也再不是代步交通的工具,而是省时省力,舒适时尚,更是身份象征,品位证明的必需品。上述两个例子的“舒适时尚”,就是体验的感受性说话。所以,今天的商家不能只想怎么样把裤子、车子做到顾客愿意购买,更要想一想,顾客购买了产品会怎样,使用在什么地方,见什么人,他想产生怎么样的体验感受。

       在众人还在谈产品生产与营销的术与道的时候,苹果便已经专注在“势”上:用体验俘虏人心,造成众望所归、欲罢不能的形势。这才是无敌!这就是格局。iPhone和iPAD的技术并不是最新或者最好、最高的,而这些产品能够创造顾客的无上体验,这个才是苹果真正的成功。就像「天堂与地狱」的故事里,每个人都在喂别人,目的是让别人能喂自己吃饱。喂你的顾客吃得开心、满意,他们自会喂你吃饱。

       第三,我的好朋友孙德圣说:“格局就是成就多少人;多大的事。”这句话很有内涵。总是为了本人的利益而忽略了系统,怎样做也大不到哪里去,更难建造出百年长青的事业。

       在我工作室里,墙上唯一挂的照片是史蒂夫·乔布斯的,我对他有一份很大的崇敬。在国内,我心中最靠近乔布斯的人物是李开复先生。2009年9月他离开谷歌,创办「创新工场」,支持别人创业。成立三年以来,「创新工场」共投了50个项目。「创新工场」从创业的第一天帮助创业者,只占小股(平均17.6%),而提供含金量高的资源,利用巨大的简历库,产品技术体验专家等。「创新工场」办公楼面积从500平方扩大到7000平方,从2个人增长到2000人。

       就在「创新工场」用三年打造出一套创业公司流水线时,也织就了一张无可替代的人脉网,上游明星,投资人网络,平行的高端产业链人脉,投资精英创业者,还有一系列高端培训师,高管等等,都是行业里不可多得的一批资深人才。

       在李开复看来,创业者想拿谁的钱,或者在哪里退出,完全是创业者的自由,他并不会过多干涉。而「创新工场」要做的,只不过是通过帮助这些二次创业的牛人、免除他们的杂务,降低他们创业的门槛,再加上李开复团队自己的经验和融资渠道来提高自己投资成功的概率。

      李开复先生是在成就人,成就事,这就是格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也许很多人以为创新工场是李开复的公司吧?其实不然,李开复是创新工场的董事长,但在创新工场没有一毛钱股份。 创新工场...
    静888阅读 1,203评论 0 4
  • 文/张俊 在夜里, 雨被无情的天际, 甩在海拔4380米的高原上, 摆脱天际束缚的速度与大地万物接触的速度相等。 ...
    藏地鹰隼阅读 235评论 0 1
  • 你我初相识 你是那样美 一起共风雨 一起历彩虹 夏热冬更寒 不离亦不弃 相约赏春秋 共话意缠绵 匆匆数年过 相知亦...
    静若青莲阅读 299评论 20 33
  • 时间:2月18日 学员:王博浩洋 任课教师:张老师 课程目标: 1.认识攻城车,并知道攻城车是如何工作的,了解攻城...
    嘻_阅读 36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