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当我闲的慌~
一本交到我手里不止半年的书,哈哈有点对不住,所以写个不及格的非小学生式的读后感记录一下。(其实还没全看完)
去年暑假看了个开头,可能因为那会是八月中旬,天很热,宿舍楼道很空,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大晚上的铺睡袋睡地板,还把后阳台的门彻夜开着,看着这书,觉得有点诡异,有好多想不明白,也解释不通的情节。
下午才重新拿起来。好在侦探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的这本书没有太多推理,文字比较温情,后面的故事冲突很贴近每个人生活中会遇到的矛盾。
一,恋人与梦想的起承转合
月兔小姐的来信,最开始我也只是以为那是爱情与梦想之间的选择,慢慢觉得好像作者的立意不止这么表层,还有月兔自我负担的“恋人的梦想”和“自己的欲望”包袱,这二者使普通的恋人情谊升华了,就像杨绛先生痴痴为钱钟书先生整理生前的文章一样---那可是他生前想做的事情啊。直到最后月兔小姐的感谢信,着实让我吃惊,其实所有的矛盾最初都是因为自己的懦弱和逃避,或者说,是因为现实自身能力瓶颈而需要给自己找一个可全身而退同时保有尊严和光荣的契机。
其实自己何尝不会有这种时候,因为怕做不到完美而逃避去做,甚至否定自己有那方面的禀赋和可能。
但是月兔小姐最后并没有按照浪矢杂货铺的建议,而是叩问自己心里的渴望和坚持男友的坚持,虽然最终没能参加1980年的奥运会,男友也因病离世,但她认为自己得到了比金牌更有价值的东西,不放弃儿时梦想的勇气和男友离世前最后那句“谢谢你带给我的梦想”和那个满足的表情。她抓住了在她看来最重要的东西,并无后悔。
【感悟1】
世事无常,可能有时连努力也无果,但是很多需要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总不能什么事都放在天平上权衡,这,太势利了,也很有可能败的一无所有。就像照顾需要照顾的家人和工作上晋升发展的关键时刻,可能有人觉得与其回家无能为力,不如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就像陪伴孩子和进城打工,我想,以前的我可能也是会支持后者,但是支教回来之后,我就不再那么想了。因为孩子童年时缺失的疯玩和陪伴,会在以后的成长中以病态的、癫狂的方式自己找回来,那是父母和社会难以承受的悲伤。
相反,春节前重回广西,一个五年级的女孩带着两个妹妹和我在村里走着的时候跟我说“我们家是贫困户,现在还是精准扶贫的对象,所以家里比较简陋,姐姐你等下不要介意喔”,看着她单薄的衣服和在雨里冻得发红的脚丫,我笑得有点忧伤,同时惊讶于她的实诚。当我到她家里时,反而有点安慰。家里六口人挤在两间平顶的小房间里,睡觉、做饭、游戏、作业、待客、储物都在里面,里面阴暗潮湿,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有很多故事,很多家常,我相信他们都是热情而且善良的孩子,未来可能不能说小有成就,但是一定会有更多阳光。
每个人都会在选择时迷茫,在生活中失焦,可能真的要像月兔小姐一样,反思和分析自己过往的行为和感受,了解自己想要的“终极”是什么,才能在开始时选好路。
听北辰青年创始人宋超在一次分享中说到,自己放弃律所稳定而且收入可观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帮助青年人成长的公益事业之前,他曾问过自己,青年和中年时期赚够了钱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当他想到更以后的生活是想要做公益时,他反问自己:那为什么要等到以后才来做呢,现在做不是更好吗!
【感悟2】
情意和情义,究竟是怎样的。依我的拙见,可能这本书第一个故事里,月兔和男友思想上为对方着想,是情意;行为上的努力,是情义。
恰巧下午老爸买了甘蔗回家喊我去吃,我很开心地“啃”起来,老爸很快把手里那一段甘蔗的皮都啃出来了(一段有三小节),我还满脸狐疑,这不像他平时吃甘蔗的方式呀,都是啃一节皮,吃一节的。当我还在奇怪时,他转身把已经啃好皮的一段甘蔗给了老妈,哈,顿时想笑,一袋狗粮,猝不及防。再想起书里月兔和男友的故事,有点回忆起之前看过的一句话:爱情,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伟大,也不止你想象中那样平凡。
从小到大,我们听了太多“我这是为你好”这样的话了,可惜了,很多这样的为我好,好像并没有效果,更像是情感绑架,强迫我去做一件事。
月兔小姐在真心想为恋人好而去照顾他的时候,还在担心着,他会不会因为这样而觉得是他阻碍了自己去完成梦想而内心愧疚,恶化病情。所以,真正的为他好,究竟是不离不弃的陪伴还是为了彼此的梦想继续为奥运会强化训练给他精神安慰。情义情义,除了情,还有义。“重义轻生怀一顾,东伐西征凡几度”,义的培养需要一起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理解对方的忧思顾虑,起于朋友情,但又不至于此,肯定超越了它。
二,家庭寄望与个人追求的矛盾
克郎追求音乐却久久未遇到赏识他的音乐人,不知道应该回家继承从祖父辈开始就做下来的鱼店还是继续坚持自己的音乐梦。面对父亲的心脏功能与日俱下,叔叔的冷嘲热讽,母亲的期待,等,他更迷茫了。
按照今天的三观,这种时候,不论是为了日渐年老的父母还是为了自己三十而立的社会期望,都是回家继承鱼店更理智。
【感悟3】
呵,想来有点嘲讽,从小到大,我都是别人眼里懂事的孩子,所以,一直像很多经济学原理里面假设的前提一样:“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消费者”,但这样做有一点不好,就是我现在可能对某些事情感到后悔。如果当初我闹腾一下,我不这么“懂事”,我不仅仅在为别人着想,可能,现在我有更多的可能。所以,现在弟弟说他想干嘛时,我先考虑的不是这符不符合理性思维,符不符合当下的情况,而更多是,这是不是他一时兴起的、只有三分钟热度的想法,这对他个人成长的意义是什么,他想要从我这得到什么支持,我该淡化什么而鼓励他什么……庆幸的就是我能及时发现并避免在我身上实验的失败教训发生在我身边重要的、亲密的人身上。
又想起一句有点讽刺的话:你的穷途末路,却带给他人未知的过往。所以,我更相信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被无视的,矫情一点地说,我们还是要认真地对待陌生人、熟识的人和这个世界。
好在克郎的父亲是一位难得的好父亲,看似在逼迫孩子,但是一直支持他完成自己的音乐梦想,虽然在父亲看来,很难理解如何将音乐当成事业去谋生,同时热爱它。他在病榻上与儿子达成了“男人之间的约定”,这个家、这家鱼店现在还不需要他来帮忙,克郎要在音乐上努力到有成就再回来。所以,克郎最后在火灾中抱着小辰葬身火海的时候,心里想着“爸,我也算留下足迹了吧?虽然我打了一场败仗”。
这不是一个有童话般美好结局的故事,但是却有独特的意味。在克郎与父亲达成男人间的约定后要离开小镇去东京继续发展音乐前,浪矢杂货铺给克郎的最后一封信中写着:
“你对音乐的执着追求,绝不是白白付出。我相信,将会有人因为你的歌而得到救赎。你创作的音乐也必将流传下去。若要问我为何能如此断言,我也很难回答,但这的确是事实。请你始终坚信这一点,坚信到生命最后一刻。”
再细想整个故事,真的会想流泪。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感动。克郎追求音乐,然而穷极一生也只有一曲经典,《重生》,但意义非凡,至少对孤儿院一个小女孩,给了她力量和决心。可能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人在你每一次追梦时给你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决心,这可能是你的恩人,或者,你喜欢的人。
【感悟4】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和时代与故事有很大的关系。还记得前些天在白岩松的《白说》中看到他的一个观点:古典音乐不古典,它演绎的还是当下,蕴藏着一种对现代而言很珍贵的“古典精神”,概括来说,第一是现代生活所不具备的田园般的纯净,第二是人性,最本质的人性。正如哲学家赵鑫珊所说“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所以音乐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前几天坐表哥的车,车里播的是beyond的《真的爱你》,老爸说,听了很多年还是很喜欢,表哥说他们这一代也是听着beyond的歌长大,现在依然很喜欢。同时也问了我,“你们听这些歌吗”。其实何止是会听,还会很喜欢,设为单曲循环,即使没听懂所有粤语歌词但是旋律还是会哼的。《海阔天空》、《光辉岁月》等等,还有其他歌手,如罗大佑、崔健等,他们的歌陪伴了很多不同角色、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依然是经典。
其实这也很正常。以前歌手和歌曲不多的时候,大家等着录音带,一出便排队等着买,一首歌听好多遍,读懂了里面的歌词,听出了歌声的力量,年少时鼓励自己前进和向上的歌曲,肯定经得起岁月的沉淀和过滤!而现在,即使歌手、音乐人、歌曲很多,但大家还是会追捧经典,因为那个时候略带摇滚的歌,略带沙哑的喉,直白重复的词,纯真但饱有热泪的友情等让所有人类都向往的东西,到现在当然风采依旧,甚至更有魅力。
结语
这本书我看了约2/5,大概猜到,它要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而这些故事对我而言的意义,是帮助我认识到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的过去的20年,丢失了什么,未来,我想把握什么。大概是这样吧。
书信和日记,是一种极好的与自我对话的方式,迷茫时写着写着,就渐渐能明白自己其实想要的是什么,矛盾,自然会淡化。
浪矢爷爷曾经和他的儿子说,“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可能真的是这样吧。
很多我们纠结迷茫的时候,我们其实心里已经知道自己想要的答案是什么,只是缺乏勇气、坚毅和一定的取舍能力。每个人手中都有地图,标有起点和终点(选择何种状态死亡),但我不认同书里说的“因为是一张白纸,才能随心所欲地描绘地图”,因为这听起来有点欠规划。
等下一次,看完接下来的3/5,可能,就能找到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