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5种能力,读透一本书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读书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出书的速度,加上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就算终此一生也是读不完的。很多人往往为了多看几本书,而囫囵吞枣的读书,长此以往,没有自己的思考,很容易被别人的观点裹挟,反而背离了读书的初衷。那么,如何才能形成独立思考,读透一本书,最终将所看到的信息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呢?《高分读书法》这本书,会为你解答这个困惑!

《高分读书法》的作者西岗一诚,是一名东京大学三年级学生。在日本,如果想上大学,最低标准是偏差值不能低于50分,而作者的偏差值只有35分。

就读高中时,其所在学校从未有学生考上日本一流名校东京大学,就是一所很一般的学校,他的成绩还垫底。所以他连续两次报考东京大学均告失败。第三年,他按照自己总结的读书方法,科学读书,成绩得到大幅提升,最终成功考入东京大学。

这本书以“如何读透一本书”为终极目标,将读书分为5个步骤,即:做假设、与书对话、整合阅读、检验阅读、议论阅读。通过这5个步骤,你可以掌握读解力、理论思考力、归纳能力、客观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当你学会这5种主动读书的能力时,你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一定会有本质的突破。

一.书读不透的原因,90%都是没有提前准备好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很多人还能坚持阅读,目的是为了在增加知识量的基础上,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离开学校以后,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往往就失去了自主性,拿起一本书,抱着读到哪儿算哪儿,能记住多少算多少的心态。

这样的阅读习惯,就显得有些被动。一本书看完之后,什么也记不住,别人问起来,又好像似懂非懂。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作者认为,书读不透的原因,90%都是没有提前准备好。那么,读书前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呢?首先,需要利用装帧阅读法获取书本的相关线索。顾名思义就是从书的装帧(封面、腰封等)中获取充分的信息。虽然腰封和封面上的信息特别少,但往往浓缩的都是精华。一本书的精华内容都浓缩在简短的几句话当中,所以,其中折射出的信息量还是相当大的,带着这样的线索去读书,读解力自然会翻倍提升。书中还具体介绍了装帧阅读的使用步骤,以及获取有效线索的诀窍。

其次,通过装帧阅读法获取的线索,就能推测出书本的大致内容,然后根据推测出的内容,思考一下,读完这本书想要得到怎样的提升?所以,要给自己设置阅读目标,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第二个准备,做假设。

在做假设的时候要注意的一点是,每个人的教育背景不同,获取的内容也就不同,因此要做出对自己有用的假设,这一点尤为重要。对于如何做假设,书中也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

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要开始真正的阅读了,在开始真正的阅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读书呢?

二.读解力优秀的人,从来都不会让自己“看书”

我们之前读书的时候,也许与作者一样,只做一本书的读者。这样做,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无法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就像我们在学校听课的时候,如果不允许你跟老师互动,不允许你做笔记,还要让你记住这节课的知识,你觉得自己能做到吗?恐怕很多人都做不到吧!

如果对老师的话有所反应,有思考有提问,一边听一边记笔记,才能帮助你理解课本知识。所以,会读书的人,应该带着想要成为记者的心来阅读。也就是说,你要一边阅读作者的观点,一边思考自己心中的疑惑,不要总是发出“原来时这样啊”的感叹,要不停地问“真的是他说的这样吗?”

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存有疑问的内容进行调查,尝试自己解决。这样一来,我们既能增长见识,又能锻炼思考能力。但同时,很多人在读完之后,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读懂了”。那么怎样来考查自己是否读懂了呢?

三.把注意力放在重点上,学会“骨肉分离”

很多人都是以“感觉自己读懂了”的心态来完成一本书的,要想检验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尝试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了什么,如果不能,那就等于没读懂。

为什么很多人都会产生这种错觉呢?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一本书太长了,字数过多,导致传递的信息量就越大,读完之后很容易产生“自己收获了很多”的感觉,但其实你掌握的,很可能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内容。所以,如果读完以后,能用简单的话概括读过的内容,才是真正的读懂了。

为了更形象的理解,作者把书比喻成了一条鱼,文章就像鱼的身体结构,有头有尾,中间有一根“鱼骨”把所有的观点连接起来。而文章中的例证、名人名言等,就是附着在鱼骨上的“鱼肉”,但作者最想表达的是“鱼骨”,而不是“鱼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骨肉分离”?

要想完整干净的留下鱼骨,你就要试着用简短的话把作者最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也就是书中提到的摘要阅读法。在使用摘要阅读法后,就可以推测接下来文章会讲什么内容,这是书中讲到的推测阅读法。这两个阅读法其实就是“骨肉分离”的两个技巧。

对于这两个阅读法的操作步骤,书中也做了详尽的阐述。比如:“如何找出最具概括性的句子”,“推测阅读法的推测技巧”等,都给出了具体的案例来进行解释。

虽然学会了“骨肉分离”,能够准确地找到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但每个人的观点都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所以一次只看一本书,相当于一次只听了一个人的演讲,这样很容易全盘接收,产生极端想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向读者推荐了检验阅读法。

四.几本书同时读,效果极佳

相信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都是先读完一本书,然后再读新的一本。因为他们觉得,人不能一心二用,一次只能专心阅读一本书。但事实是,同时阅读几本书,效果反而会更好。作者把同时读几本书的阅读法称为检验阅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就避免我们看到的观点过于单一,而产生极端想法,同时,也能让你走出被动阅读的尴尬局面。为了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本领,你只需在阅读时发出质疑:“真的是这样吗,别的作者是怎么认为的呢?”

比如,你只读了一本书,书上说“因为没有科学证明鬼魂存在,所以鬼魂就不存在”,你因为这句话获得了一种观点。但如果你还同时看了另一本书,上面写着:“现有的科学手段无法证明鬼魂的存在,但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它不存在。”这又给你带来了另一种观点。

如果能够像这样,同时阅读几本相同领域的书,可以培养自己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同时还能提升你的思辨能力,以及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但我们获取这些能力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长久的记住知识,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看过一本书,没多久就忘光了,而一少部分人虽然道理都懂,但无法活学活用。原因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是因为没有做到和书对话。

五.将输入转化为输出,做到活学活用

作者在书中说“人类是需要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理解彼此的生物”。比起单方面的接受信息,交谈能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种谈话会在大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写书的时候,为了方便读者和书对话,会把“读者可能存在疑问的地方”“读者有什么困惑”之类的内容写清楚。

所以,与书对话的过程,就是我们将书中获取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想法整理好向外界表达、传播。但要注意的是,在向外界表达的时候,不能只是照搬原文,一定要用自己的话,只有这样,才说明你掌握了书中的知识。

《高分读书法》全书都在探讨和书对话的方法,提倡改变阅读习惯,将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被动的读书方法,很难将书的内容带入我们的记忆中,并且,头脑中的想法也无法与书中的内容产生连接。如果采用积极主动的阅读方法,在读书时不停的提出质疑“作者的观点真的正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等,也就是做到与书对话,其实也是在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如果你能够践行《高分读书法》中的阅读方法,再难懂的文章也能理解透彻,相信你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一定会有本质的突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