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有个“社会时钟”的概念,其定义为“社会对于年龄相适应的行为的共同预期。”通俗来说就是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事情。
我们总是被明确或者含蓄的告知,什么时候应该上学、上班、结婚、生子,只要走这条道定能够通往幸福重点。
但人生总是意外百出,有那么一些人因被动或者主动的原因恢复单身生活,看起来已经偏离人生轨迹的他们,是否真的生活一塌糊涂?
1
某平台上有个“中年男性没有配偶是什么感受”的帖子。
第一个匿名回答的答主目前42岁,一线土著人士,独居在房车里,未秃未发福,但至今母胎未婚。
他觉得自己未婚的主要原因就是“穷”,自称出身在社会底层,即使财务管理的月收入能达到1万,但在一线城市依然养不起一个家。
次要原因是自己比较爱自由,讨厌条条框框的限制和一些鸡毛蒜皮的计较,显然不适合有伴侣的生活。
其实在他三十岁左右曾有过几次机缘,只不过终究无疾而终、有缘无份,并且也没有留下后代的执念,索性放下成家的念头,怀抱环游世界的梦想,畅意剩下的人生。
现在还未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虽然仍在继续工作,但业余在做一个原创的大型人文地理文献集。
他笑称等父母百年之后,就想变卖家产,周游列国四海为家,然后有朝一日真正归还自然。
他说:“人生而多元,志趣、理想各不相同,多元的价值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星辰大海与偏安一隅和而不同,就像那句话说的,你是科学家、我是售货员、他是董事长,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才是这个世界应该有的样子。”
2
第二位匿名答主也是42岁,目前是离异无子状态,字里行间透露出单身的孤独感。
下班的时候,穿梭在城市陌生的人海里,觉得自己像一艘孤苦无依的小船,飘荡在无尽的大海里。
回到家也只是啃着超市的方便面,或者平时在外吃饭带回来的剩饭。很少自己做饭,经常买来的菜都会坏掉,于是慢慢的冰箱里面只放啤酒、烟或者面包牛奶。慢慢的厨房落下很多灰尘,于是更不愿意进去了。
通讯录里仅有几个家人和同事,半个月回去看一次父母,其他人一般也不聊天,有几个聊得来的哥们,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只能偶尔一起去吃饭喝酒。
不是没想过再找一个对象,但是心中还爱着前妻,对其他人实在走心不起来,甚至连味道都有点排斥,索性还是维持现在的生活。
不过生活倒也不是真的一塌糊涂,至少发现自己能随心所欲买自己的东西,工资除去给父母的赡养费太够用了,不用再考虑小家庭全部上交给妻子,拿着点可怜巴巴的买烟钱。
他说:“42岁的我,享受过,幸福过,痛苦过,辜负过别人,由衷感谢社会能够包容我这样无依无靠安分守己的普通人,一生风景如花,我知足。”
3
第三位匿名答主43岁,已经离婚三年,独自抚养11岁的女儿,在18线小城市做底层公务员。
日常就是接送女儿上下学,晚上她做作业自己看书看电视玩游戏,父女俩大致过的比较融洽。
美中不足的是不会做饭,公司食堂充个200快一个月都用不完,但经常忘记带饭盒打饭回家,所以有时只能和女儿一起吃外卖。
他是个比较宅但精神富足的人,看书学习玩游戏就很容易自我满足,觉得自己属于间接性踌躇满志,经常性混吃等死的废材,随着年岁的增长慢慢淡然,没有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焦虑。
孤独感肯定有,特别是在女儿不听话不懂事的时候,被那种巨大的空虚无力感所吞噬,无所适从,无人倾诉。但也没办法,只能忍受且享受着吧。
对于再婚的态度更愿意顺其自然吧,朋友同事也介绍过几个离异女,基本都是要么互相看不上没感觉,到了这个年纪肯定不是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至少要相处舒服,没必要非得给自己塞个人难受。
他说:“现在生活挺好的,没有抱怨没有争吵,每天做自己该做的事,除了关心孩子的健康和成绩,其他也没有什么忧心的事,现在就希望能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尽可能给她提供更好的生活。”
4
当我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第一时间代入我的老父亲,如果我的老父亲中年恢复单身生活会过的怎么样?
看着总是将母亲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父亲,总是在家当个甩手掌柜,我想若是他一个人过,估计家里的灰尘能堆起厚厚一层,吃饭也是胡乱对付几口,就柴米油盐的小事够他焦头烂额好久,哪里还有现在的神仙生活。
但看着这些匿名答主的生活,忽然有些恍惚,我们总听说中年单身的孤苦无依,听得多便就信了。
然而猛然窥见他们真实生活的一角,才发现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甚至对于他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比过好一家子的生活要简单容易的多。
就像印证那句话:结婚是为了幸福,离婚是,单身也是,幸福并没有密码,只看觉得怎么好就怎么过。
主要不是婚不婚,独不独的,主要是自己喜欢就好。
求不得自然难以开心,想结婚的接不了,不想结婚的被逼结婚,这是苦难,不是幸福。
想结婚就去结婚,不想结婚就不结婚,能自主自己的生活,有绝对的选择权,本身就是幸福。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能做自己喜欢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生活,不枉一生。
独身到多少岁都一样,喜欢的还是喜欢,不喜欢的还是不喜欢,只是习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