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做了三年的文科生, 也是这三年接触了哲学。哲学是唯物论,但同时也肯定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我觉得帕尔默的教师的心灵,一个是教师的内心世界,一个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一个就是教师构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为了减少我们容易受到的伤害,我们与学科分离,与学生分离,甚至与自我分离,我们在真实的内心与外在的表现之间筑起一堵高墙。用的只是在“扮演”教师的角色,说得尽是言不由衷的话。
帕尔默笔下的这种教师的真实内心与外在表现之间筑起的一堵高墙,发生于一种不信任“个人真理”的学术文化的怂恿下。那其实在用的现在的社会现实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一堵高墙。我们的老师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自己想成为的教师,很多时候都是在按照教育相关部门的一些要求去“扮演”教师。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矛盾似乎越来越突出。教师想给的、家长想要的、学生愿学的,这几者之间,有了分歧。那么教师该去迎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呢?还是坚信内在世界具有改造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力量,恢复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呢?
帕尔默给了我们这个思考的答案。
我们教师是编织能手,如果作为织布机的教师内心都没有了能量,那就像人的心脏失去活力一样。当教师丢失心灵时,就会在教师、学生、家长这几者当中迷失方向,那么大家就会越走越远。
所以要推翻这堵高墙,先要找回已经丢失的心灵,找到自我认同感,让心灵这台织布机能量不断。
所以当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探究的方向,除了教学方法,更多的还是要去找回教师的心灵,更好的是,找到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