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生的路上

杨绛先生在书桌前

      最近在读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书中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感动了我。也让我突然释怀,豁然开朗。

      我曾经苦苦探索的人生意义,似乎也找到了答案。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既然人活一世,总归要让自己活得充实、活得有意思,不是吗?

      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的前言中,当时已经96岁的杨绛先生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这段话引出了杨绛先生要讨论的两大主题: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

    如何让自己度过充实又有价值的一生?

    肯定有人会说要赚很多、很多钱,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当然可以,在满足生存需求之后,去追求精神的价值,我很认同。但当今社会很多人的生活几乎都是由赚钱和消费构成,以为这便是快乐。对于这个观点我不展开讨论,留下苏格拉底在琳琅满目的卖场时,说的一句话“这里有多少是我不需要的东西”,供大家思考。我想每个人思考的结果都会不同。

      何为人生意义?(这样的观点和文章有很多,我列出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比较精炼的两条总结,供大家参考)

      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他/她快乐;

      二,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但是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很有意义。

      何为人生价值?

      杨绛先生曾向许多“聪明的年轻人”请教灵魂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很一致,都说没有灵魂,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杨先生感叹:“真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脑袋里全是想不通的问题”。几十年以来的唯物论宣传与教育,人们往往不肯相信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杨绛先生反问道:真、善、美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心里明白吗?信念是看不见的,只能领悟。我们都太“唯物”了,只承认物质现实,不相信精神价值。

      杨绛先生的结论是: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民国女子大多特立独行,唯独她不攀高,也不怕下跌,用力去爱,用心生活,于从容不迫间,成就百年优雅。这是作家王臣在写杨绛先生的传记中,对杨先生一生的概括。

    这是我读完《我们仨》和《杨绛传》的一点点小小的收获。杨绛先生在96岁的时候开始探讨她自己的人生哲学,于是出了《走到人生的边上》,而我的这篇读后感就以《走在人生的路上》命名吧。

                                  —杨绛先生的小粉丝

                                          2020年11月8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