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消费,正在毁掉这届年轻人

最近从朋友口中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


亲戚小马,欠款15万逾期不还,险些面临坐牢的风险。


原来常年在外打工的小马,工资不高但欲望极大,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消费,工作期间办了十几张信用卡。


每次到了还款日期,就想方设法透支另一张信用卡进行垫付,久而久之欠下了15万债务。


结果一次周转失败,信用卡没有及时还上,银行联系不上小马,这才找到小马的父母催促还贷,否则就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小马这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果断摊牌。


无奈之下,父母拿出了原本给孩子买房的积蓄还清了一部分贷款,因此小马也不敢过年回家。


而这一切的悲剧,就是从满足自己的欲望消费开始。


与其说借贷毁掉了一个家庭,倒不如说是欲望消费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01

欲望消费

正在毁掉年轻人



被欲望消费毁掉的年轻人层出不穷。


广东珠海,一位90后女律师助理烧炭自尽。


月收入仅3000的她,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消费办了14张信用卡,欠款高达87万元。


最终无力偿还烧炭自尽。


29岁男子因妻子沉迷网购,逼到想要跳楼自杀。


去年妻子在网上买大牌包包、衣服,造成负债20万。


家里情况不好,每月收入只有几千元的他,好不容易把钱还清。


结果,今年妻子又因为网购刷爆了信用卡,借了各种贷款,变本加厉导致欠下30万的债务。


最终丈夫承受不住压力欲跳楼轻生被救下。


90后女护士欠款几十万被赶出家门。


每天上下班只坐网约车,看到心仪的东西就去买,想去哪儿就马上订机票。


月薪8000的她,每个月消费要三四万,几年下来就背上了十几万的债务。


母亲帮其偿还20多万债务后仍然偷偷借贷。


母亲万念俱灰,拿出领养证将女儿赶出了家门。


分期时有多爽,还款时就有多惨。


被物欲裹挟的人,总是及时满足自己的快感,殊不知活成了物质的奴隶。


就像斯蒂芬·金曾说的:地狱从来都不是立即让你掉下去,而是一点点吞没你。


当然我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无欲无求,不花一分一毛满足自己的欲望消费。


而是我们所有的欲望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消费能力之上。


有一个朋友,家里有一辆十万出头的小车,开了十多年一直舍不得换。


由于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才不得不换新车。


结果一换就是辆价值八十万的奔驰车。


这是不是欲望消费呢?


很明显这就是欲望消费,十几万的车就能满足通勤需求,非要换个八十多万的车。


这样的消费是否合理呢?


我可以非常坚定地告诉你,这很合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位朋友是一个生意人,早期在深圳打拼就已经攒够了一大笔钱,并且早早地在深圳买了一栋房。


没错,是一栋房!


光是出租,每月就有二十万的租金收入。


买一辆八十万的车对他而言绰绰有余。


有多大能力就满足多大的欲望,当你的赚钱能力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时,这样的消费才是合理的。


当你的收入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消费才会成为累赘。


我月入3000,每周买一杯二十块的奶茶满足下欲望消费很合理;


我月入6000,每周花两百块跟朋友聚会满足下欲望消费很合理;


我月入12000,换一台6000块的手机满足下欲望消费很合理;


欲望消费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欲望远远超出了你力所能及的消费。

 


02

欲望消费

源于精神世界的贫瘠



中国艺术家宋冬曾在一个名为“物尽其用”的展览上,展出他已过世的母亲收藏的家居用品。


展品中包含他母亲毕生收藏的全部物品:杯子、罐子、袋子、牙膏皮、衬衫、纽扣、毛绒玩具等,总共一万件物品。


当我看到这些展品的时候不禁困惑。


为什么会有人保留20个空牙膏皮和上百个空瓶子呢?


当我知道这一万件物品都保存在一个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家中时,我异常惊讶!


惊讶这些东西是怎么放进那么小的房子里的?难道几十年来都一直跟这些物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之下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反思,慢慢地也开始理解了。


这些展示品想展示的并不是囤积的状态,而是在中国经历过战争、实施配给制、饥荒、上山下乡,以及物质匮乏时期的那一代人的生存哲学。


而现在的年轻人从未经历过宋冬母亲经历过的全球性的危机和社会动荡,所以不觉得自己需要保留一切物品,好为饥荒或者匮乏做准备。


而如今物质世界已经得到满足的人,精神世界却显得十分贫瘠。


设想一下,以我们现在的物质水平,回到20年前会怎么样?


现在人人都有的智能手机,在那时候,怎么也算奢侈品了。


那为什么我们不觉得自己富有呢?


因为穷富说的并不是物质水平的高低,而是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我们总是害怕穷的标签,不仅仅是害怕物质的匮乏,更是担心因此被看做社会底层的失败者,被人看不起。


而消费主义总是通过商品来抬高消费者的地位,让人误以为购买了这件物品,就相当于拥有了某种尊贵的地位,能够得到别人的敬仰,满足你的精神虚荣,让人欲罢不能。


所以我们不断地欲望消费,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贫瘠的表现。


长此以往,我们却忽略了一个常识:精神世界的贫瘠,是无法通过物质世界来弥补的。



03

不要用物质世界的富有

来弥补精神世界的匮乏



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富人在沙滩上散步,见到一个穷人在礁石上晒太阳。


富人便问穷人:“你为什么不去挣钱呢?”


穷人:“挣钱干什么?”


“挣钱开工厂。”


“开工厂干什么?”


“可以挣更多的钱呀!”


“挣更多的钱干什么?”


“就可以买海边的别墅!”


“买别墅后又怎样?”


“你可以无忧无虑地在海边晒太阳啊!”


“可我现在已经在晒太阳了啊?!”


富人听后,无言以对。


此时,穷人在我的眼中更像是一位富人。


虽然穷人的物质世界是匮乏的,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充实的;而富人虽然物质世界是富裕的,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是贫瘠的。


内心富裕的人,根本不会在意物质的匮乏,更不需要通过物质来充实自己。


例如哲学家第欧根尼,身为银行家的儿子,放弃了万贯家产,住在一个木桶里,思考哲学。


他所有的财产就是一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根棍子,和一个面包袋。


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遇见了正在晒太阳的第欧根尼,就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


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让一下,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亚历山大大帝询问的是物质上的追求,而第欧根尼的回答却是精神上的要求。


因为在第欧根尼的眼里,精神世界的富裕比物质世界的富裕更值得让人安心。


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再贫瘠,便不会寄希望于通过物质世界来弥补。


网络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提问:为什么女人永远觉得自己的衣柜里少了一件衣服?


因为她的衣服不够穿?


显然不是。


翻开她的衣柜,你会发现,里面有数不清的衣服和你叫不出名字的款式,正安安静静地挂在那里。


为什么呢?


因为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在表达女性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女性希望追求别人的认可,追求别人的赞美,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而不是真的需要一件件衣服。


虽然新衣服能够衬托女孩的美,体现出她爱美的一面,但是她真正需要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满足。


男人不要傻到真的满足她的要求去买一件又一件的衣服,虽然她会被你的物质奖赏所感动,但她真正需要的其实是你由衷地赞美。


你给她买再多的衣服,都敌不过一句赞美。


因为精神世界的匮乏,是无法通过物质世界来弥补的。



04

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富裕的人


精神世界的富裕就意味着,无论你是顺境还是逆境、富有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儿女成群或孤独一人,你都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当下的境遇。


而精神世界贫瘠的人却想着通过物质世界的一切来弥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


内心真正充实丰富的人,即使脱离了无知,也可以过得美好。


正如于丹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提到的那段:


过度消费的现象之所以屡见不鲜,源于人们内心普遍缺乏安全感。需要用外在的,物化的依托和提升,来确认自己生命的价值。


而真正的富裕是善用生命对爱、对快乐、对好奇心无止境的力量,除此之外别无富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