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写完了估计老粉都得骂街。
那我也得写,你就当咱五行缺骂吧!
我想说的观点是:瞎鸡掰看书,莫说提升,有时候连原地踏步都做不到,整个人直接往下三路出溜儿……
古话说乱读书不如不读书,是有一定道理滴。
从来不看书的人,根据人生历程里头体验到的诸相万法,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在里头,尽管这套方法论未必多高妙,但宗旨起码是和谐统一的。
人生所有见闻智性,最后拧成一股绳,就是你的价值观。简单,直接,可能还带着点蠢,但你这人起码开开心心可可爱爱。
然后这人要是博览群书,兴许是真坏事儿了!
认字读书的能力人人有,消化书的能力未必人人有。
书,这东西之所以能作为信息迭代的传统介质存在,就是因为成名的书籍都是在翻新,甚至是全盘推翻旧的书籍表达的说法。
甚至同时代的书籍也存在观点抵牾。
就说你看的书里
《鬼吹灯》之所以能大火,因为前人没有过这种盗墓主题小说的撰写案例,这书就见光火,开口跪,这是传统小说的旁支。但他和传统书籍观念就相悖:盗墓本身就不是拿的上台面的事情鸭!
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算是个经典之作,但你来日有缘,看到了希特勒《我的奋斗》,瞬间懵逼。你会琢磨对于一个时代的勾勒,他们俩到底谁说的更具备参考价值?
《皮囊》我就不提了,这书霸榜有一段时间了,我看电子版,读十分钟删。
最后内个书我没看过,不评。
所以呢,当你阅读量够大,但消化不良的时候……噢我的老天呐,这可糟透了。
你就变成令狐冲了……一大堆截然不同的,阴阳不定的知识真气在你奇经八脉里左右横跳,你都不知道该听谁的才是对!
所谓书籍的消化能力,就是把不同认知的价值观百川汇海,整齐划一变成自己认知体系的能力。
“体系”俩字儿划重点,得考。
一条一条的知识不叫知识,叫信息片段,你把这些一条一条的竹篾编成竹篓,能装得下你的精神世界,才叫体系。
看书是好事,但必须得消化,光贪吃不嚼,最后不是便秘就是吐了,挺难受的。
再一个
看书的知识汲取,得跟你现实世界的境遇关联匹配。
比如你现实世界混的不太有烟抽,你首先得意识到这一点,然后观察你现实世界的三观是神马,最后在书本里找和你三观角度不一样的,且能说服你的切入角度,帮你去修正你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这才是正道。所有书本精神都是为了现实世界服务的。
而相当一部分同志,连上头说的第一点“认识到自己有问题”都做不到。这就别念书了,跟我打游戏吧,打游戏多爽。
其它的,包括你在现实世界所见闻,出现迷惑,才能去书里找答案。
也就是说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重要。起码我个人这么认为。
而书呆子常做的事是足不出户,真就光看书了,用一本书的内容,去填充另一本书里边的疑惑,这很纸上谈兵。
就好像书呆子看一本书里写烹饪屎得放醋腌制,书呆子就琢磨说应该放白醋还是米醋呢?然后引经据典好几天,查出来好像放米醋合适点儿。拍案叫绝。
结果一出门,发现世上正常人根本不吃屎!他就得哭了。
所以,实践出真知,没实践的真知好多都是些白马非马的玩意儿
明白这几点,你再去看书,分分钟就是一老练的书童了。
记住喽,咱认知领域里有个偏差,即:
下意识觉得书里边的内容就是被验证过的客观的真理。
这是屁话。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主观主义思想。也只不过是他的主观被很多人认同了,才被勉强理解为客观,成为名著。
而会读书的世家子弟,看书的时候可是抱着连标点符号都存疑的态度去读的……
书本,即是人言的物化形式。
人言可畏,但不可尽信。
书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