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学习心得八

      第一次学习《传习录》,到今天,总算有点感觉了,读原文也能略知一二了。开始的两三天里,几次想要退缩,还好坚持住了。希望自己能坚持到底!感谢群里的同伴们的鼓励和赞赏,感谢群主的无私奉献!让我们一起践行阳明先生的"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吧。

      今日学习心得:

    一是圣人之间不能以"量"来衡量,"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古代的先贤圣人,他们对人类和历史的贡献内容均不相同,所以没法用量比较,也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一比高下。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应除去比较分量的心,每人尽着自己的力量精神,就着心中纯然天理下功夫,每人都会收获自己人生的功德圆满!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是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另一种解读。我们当时学习的这句话的重点在"时习之",至于"学",简单将其理解为学各种知识。先生再次强调"学"要学习去人欲,存天理,只有这样做了,那么才能做到人欲日益减少,理义日益润泽,那样就"不亦乐乎"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是曾子的"三省吾身",孔子告诉他作学问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而不要在见闻上下功夫。见闻上的功夫下得越深,作学问的精力就减损越多。要"一以贯之",并且将子贡与颜回做比较,就在内心下的功夫而言,孔子是赞赏颜回的,这也是阳明先生反复提及的观点。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四是栽树的人必须培养树根,修德的人必须修养心性。学问在修养,修养即是心地上用功,只有这样才能学无止境。同时立志要专一,专心致志对于做学问、办事业极其重要。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五是居敬和穷理,梁日孚认为是两件事,而先生认为"天地间只此一事,安有两事?”,圣人只有一算,常人为什么会有千算?这都是由于心地境界的不同。圣人的心地中存养着天理,天理中包涵了天地万物的本体;常人心地常起杂念,念头杂芜,事理自然出现了差异。再次阐明了先生的心学的精髓,主一,就是一心在天理上。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六是反驳了程颐先生说的"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先生认为万物是自然界的一个方面,一物是万物的一个方面。人与草木都是生物中的一种,是生物都具有自身的物性。人性即理,草木之性亦即理,万物之性亦即理。所谓物理,就是说各种生物(包括实物)的特性中都涵藏着大自然变化、运动、发展的规律,这种规律为“道”,“道”是大自然的性,是大性,那么,人性、草木之性当然寓于这个大性之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薛侃录【22】 【原文】 梁日孚①问:“居敬、穷理是两事②,先生以为一事,何如?” 先生曰:“天...
    大珊老师阅读 2,576评论 0 5
  • 居敬、穷理、尽性。说回擦桌子,要敬那桌子,穷那桌子的理,尽那桌子之性。要尽那桌子之性,得先尽自己的性,最后你要让这...
    华杉2009阅读 1,740评论 7 10
  • 今天有个精神病到了银行,用手敲了敲柜台玻璃,问柜员这是防弹玻璃吗? 柜员姑娘说是防弹玻璃。 精神病又问能防得住炸弹...
    爱我的灰银阅读 471评论 0 1
  • 第一章——回忆 她们互相拥抱,分别了,初中3年真的很短,初一,大家的稚嫩还没有消退,羞涩的头同学们打招呼,努力的试...
    青猜阅读 134评论 0 0
  • 计划今天举行书香校园活动,已做好两手准备;呵呵,本是雨天,到大课间时,太阳却露了一下脸,地也不那么湿了;“...
    润一粟阅读 23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