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去朋友家吃饭。
刚刚吃完晚饭,还没有来得及洗碗,楼上传来地动山摇的摔东西声,呵斥声,打骂声,中间夹杂着孩子的哭声。
“你是学习还是玩,你说,你说啊!说句话啊!你现在哑巴了,不会说话了!玩的时候咋恁胆大呢!”
……
“整天老子累死累活的干活供你上学,你看看你整天都在干啥?”
……
“我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给你买的成盒子的笔,你都放哪里了?你都是个啥人,啥时候体谅过老子的辛苦?”
“来,上楼,过来我看看你长心了没有,长心了没有?”
……
“我整天都在说你作业要赶紧写,赶紧写,你都坐不到哪里去,你看看你们老师,一天在群里发几条信息,你都是木头做的?”
……
在这一连串的质问声中,除了孩子的哭声伴奏,居然没有一句男音。
难道又是丧偶式育儿?又要赚钱养孩子又要做家务又要教育孩子?这位声嘶力竭怒气冲天的母亲,想必也曾是一个温柔似水的少女,也曾被父母捧在手掌心,视为掌上明珠。
是什么?使她成为了现在的泼妇模样?
想起《红楼梦》中贾宝玉说的:“女孩儿未出嫁, 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同是一个人,从“无价宝珠”到“死珠子”,再到“鱼眼睛”的过渡,到底是谁改变了原本如宝珠一般的女孩子?
满怀着憧憬与梦想,步入婚姻围城后的女孩子们,你们都过得好吗?在经历了无情岁月的洗礼,和风霜雨雪般世事的磨砺以后,你们是否还能保持最初的那一份如宝珠一样的纯真和美好?
每一个人都有他(她)的问题,很多问题追根溯源,是童年时期在原生家庭就已经形成的性格和心理反应模式。而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又要向上一代去看各自的父母。
佛教称为业力,每一个家族有共业,上一代没能解决的问题,仍然遗传给下一代继续解决,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多少年能够修炼好自身?再开始成家?怎奈人生苦短,太多的人懵懵懂懂的就走到了青年,于是在世俗的压力下,和父母的催逼下成家。
然而成家并不能消除每个人自身的问题,问题依然存在,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无法代替每个人自身的成长,正如英文谚语中所说“love doesn’t mean learning”。所有关系只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每个人自身的问题,成长依然靠自我的觉醒和改变。
觉醒是很难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盲点,未必能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使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改变更是痛苦艰难的,修剪花木尚且需要剪掉枝叶,修炼自身更是伤筋动骨,如同凤凰涅槃。而原本固着的惯性和业力,更是让一个人很难改变自己。
然而,问题并不会因为一个人固步自封而消退,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幻化出更多更大的问题。随着孩子的降生,矛盾会更加激化。
小时候单单是与父母和学业的关系,成家后是与配偶和双方父母及亲戚朋友的的关系,孩子降临后又多了一层亲子关系,身处其中的人被绑的越来越紧,问题也越来越多。
王小波说:“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当深陷其中深感无能的时候,情绪就失控愤怒了。
我不想说这位母亲该学习情绪管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因为她刚才的话语中,已经表明她终日忙于生计,哪有时间,精力和金钱来提升自己呢?
我更不想说这位母亲应该送孩子去专业的教育机构,找专业的老师辅导,那样的费用,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可以承担的。
我真的很理解同情这位母亲,在她愤怒的吼孩子的话语中,我知道她背负着多么重的压力和负担,知道她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知道这本不是她一个人的责任。
中国人习惯说“为母则刚”,习惯不辞辛苦讴歌母亲牺牲自我,成全孩子和丈夫的伟大。却很少想过,如何给母亲们妻子们创造一个幸福的育儿氛围,这才是男权社会最大的不堪和自私。
更可悲可叹的是,在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社会大环境下,本身很多自我牺牲的母亲,培养出来的毫无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的巨婴男,不仅是继续拖累日益衰老的母亲,更是坑害了自己和别人家辛苦多年培养出来的女儿。
中国的女子们,该是觉醒的时候了,从一开始,就不要给自己开启hard模式,进入各方面都缺乏资源和情感支持婚姻中。
因为养育好一个孩子,并不是我们温柔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勤劳的双手就可以让这过程充满诗意和画面感!这漫长的牺牲和付出,需要家人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因为养育孩子是一个周期超级漫长,但是收益或许是极其低微的工程,大部分的孩子都终将成为和父辈们一样或者比父辈好一点的普通人,如果外在环境,家庭环境,教养方式,性格,心理,营养等都没有得到极速的飞跃的提升,指望孩子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我祈祷中国的女子们越过越通透自在,纵然岁月不饶人,仍是一颗明珠。
希望我们的人生不再是草芥,随风飘摇,可以随随便便。而是像一颗明珠,璀璨瑰丽,值得被珍惜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