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灯思维

微信图片_20250603102924.jpg

最早我是在《好好学习》这本书看到绿灯思维,刚开始觉得就是一种思维工具,它的本质是:遇到不同的观点、新的信息、变化的环境时,先保持开放和好奇,积极寻找其中的有价值之处,而不是第一反应去否定和防御。

但是这一周我跟着夏彼得老师“一字一义”学概念,重新又把这个概念拿出来学习了一周,发现这个绿灯思维其实可以用在生活的很多地方。

比如领导给你一个任务,我们大多数人一开始都会想着怎么拒绝或者讨价还价一番;孩子在给我们提出要求的,我们也会想着做不到而拒之不理;各种社群里别人分享的案例、道理,总想着这是别人的故事,与自己没什么关系。

但其实,我们一开始就陷入了“红灯思维”——这不行,太贵了,没资源,不现实,风险太大……先否定、防御和回避,容易拒绝沟通,提出反驳,让自己形成自我保护。

“绿灯思维”最早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的创造力研究和头脑风暴理论,代表人物是“头脑风暴”之父奥斯本。

他在1953年出版的《应用想象力》一书中,强调在创意初期阶段应“推迟评判”,允许想法自由流动,不打断、不否定。这种方法论的核心就是绿灯思维:先让一切创意通行再说。

而我们很熟悉的“六顶思考帽”模型提出者爱德华·德博诺,其“绿色思考帽”也代表创意、成长、可能性。他主张:在思考过程中刻意划分阶段,在“创造性阶段”必须杜绝批评,以利思维展开。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中对 “绿灯思维” 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将其作为掌握临界知识(思维模型)必备的底层心态之一。

我们基于本能、过往经验、风险规避而迅速反应“这不行”“太难了”;绿灯思维则要求人停下来,去“认真思考可能性”,不是立即判断,而是“先开放”。 类似于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对“懒惰大脑”的提醒:我们倾向用最快的方式回应问题,但真正的创造力与判断力,来自系统二的深度思考。

绿灯思维有利于让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与自己原有认知不同的观点。这种开放性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还能促进团队协作和创新。

正如书中提到的:“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这种心态使得人们能够从多元视角中汲取灵感,从而拓宽认知边界。——《好好学习》

你可以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

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建立绿灯思维,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我们很习惯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好好学习》

这种就是习惯性防卫,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

绿灯思维不仅适用于沟通和冲突场景,更是个人学习、创新、成长不可或缺的底层心态。比如说:当我们学习一项新知识的时候,如果我们遇到新理论和不同观点时,先问“它有什么可用之处?”而不是“这不符合我的经验”。

比如“面对新任务的时候,别急着说‘我不行’,先理解任务的意图,再思考‘有没有其他办法能实现目标?’”

还比如我们面对新环境、新挑战保持好奇心,主动尝试,敢于突破舒适区。就算去一家新的餐馆,也需要抱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不好吃大不了下次不来嘛。

要想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绿灯思维,其实很重要的是做到以下几点:

  • 1.觉察与暂停:当察觉到自己可能进入防御、否定或情绪化时,先停下、深呼吸几秒。问自己:“我是不是又掉进了红灯思维?

  • 2.保持空杯心态:这时候用“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的心态,先从对方或新事物里找出至少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先肯定,再反馈。“是的,我认同你说的xxx(优点、理由),并且我还发现……(补充自己的观察或建议)。

当然,绿灯思维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而是先开放、再评估,最后做理性选择。我们还可以在自己的反思日记中,把它当做一项反思内容,看看生活中时时有没有可以应用绿灯思维的地方,记录下事件、我的第一反应、切换方式以及收获。

最近在看余华老师写想《兄弟》这部剧,你会在里面看到很多荒诞的情节,但你可以接受你情节设定,你会在里面看到极端环境下人物命运与人性挣扎,反映了整个时代背景下小人物一些所作所为皆有其合理性、残酷甚至黑色幽默的色彩,我们要做的是在作者描述的环境下思考人性的一些善良、邪恶、与纠结。

其次,我们在一个岗位工作久了之后,很经常就会用旧办法、旧思维处理问题,年年计划都差不多,老觉得以前处理的不错,拿来就用,可很多时候,虽然面对的是相同的情况,但有时候细节不一样,大环境不一样,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好奇,看是否有改进的地方。

还有,40岁之后,会形成很多老的习惯,老的想法,甚至连发型都是十年不变的,一不小心,就会让自己陷入舒适区,不愿意去尝试新东西,甚至新的口味、新的书籍、新的朋友,新的思维方法、新的社群,应该经常保有绿灯思维,去多尝试多探索,才会有意外的发现。

正如成甲老师所说: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效能。往往更高效的学习,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

绿灯思维,是我们面对世界、面对变化时的一种基础心态——不断开放自己、理解他人、吸收新知、持续成长。它不是一次性的小技巧,而是需要反复练习、不断觉察、逐步内化的能力。绿灯思维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成为更具弹性和创造力的人。


每天分享一个我正在学习并觉得有用的认知或例子,给我自己做心理建设,如果今天这个认知或例子恰好对你有启发,欢迎给我点赞或转发。

今天是公众号日更的第408天/1000天,早起第1671天,慢跑3654/10000公里,最近正在学习《复利日知录》,很多理念来自《富足人生社群》课程的复述,两个地球上少有的可以让你不断变好的社群,欢迎加入一起学习


如果你愿意定投生活,每天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让生活更美好,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9.9元加入我的“定投生活陪伴群”,不承诺提供服务,欢迎跟我一起学习践行复利人生理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