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成为了他们脚底下的箱子,能让他们平等得活着”
——— 令人心动的offer2
上班之前,无数的人和我说。工作只不过是一份谋生和赚钱的手段,绝大部分的工作无法满足你的职业幻想和热情,让你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无法让你对工作每天保有热情和向往。
我不相信。我总觉得,其他人的碌碌而为,且没有方向是自己没有找对目标,而我不同。
直到我经历了第一项目,和又一个多月的放养和迷茫时期,我仿佛也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每天上下班,吃着外卖,做着不太系统又不太专注的事情,每天充满疑问却又无人解答。一边羡慕着别人,一边感叹着自己。
我明白,这种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慢热的我还需要时间。
这周的offer2播出, 结尾几名实习生和张律师对于法律援助的发言,短短几行字,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作为律师的力量。我不禁开始思考,我所从事的职业,每一位咨询师,面对每一位客户的时候,是否都可以做到 “热烈而真诚”,“可以带来价值,也有温度呢”?
我的小组长曾经和我们毕业生说,让我们保持纯粹的眼睛,不要变成像他们一样的人。但他们一样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是会为了五斗米折腰却做不情愿事情的人吗,是可能会为了利益和”忽悠“客户的人吗,是也会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的人吗?
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在美国两年,读public policy 的我,见证了太多为了自己职业的信仰,抛弃高薪去投身NGO和公益事业的同学。实习的startup 的老板也真的是期望可以为美国毒品泛滥的现象做自己的一份贡献才出来创业,帮助到哪怕一个因为吸毒而荒废学业的孩子, Professor Haviland 和 Loewenstein 的严谨教学的态度更让我感受到了,学术和政策可以”more realistic on humans”.
经历了这么多,我深信,职业是需要有信仰的。
但我在入职的那段时间,让我对于这个职业,甚至是我非常引以为傲的公司,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沮丧。
当时的我,以为是自己的问题,以为是我经历不够多,以为是我看的太表面,以为….的太多太多
但实际上,我回想起来,再复杂的背景,对于这份职业的敬畏和真挚应该不会发生扭曲。对于客户真诚和合作的态度也不应该因为事件的复杂而变形。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职业和律师很像,都是冠以“乙方” 和服务性质的角色。本质都是,发现客户的痛点和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中,往往“沟通” 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倾听比说教更重要, 同理心比fancy的解决方案更重要。 即使我们的客户不会是像需要法律援助一样的弱势群体,即使很多时候我们双方都会有各种商业利益的追求,即使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为了某些目的而放弃一些坚持; 但在面对同样往往在业务或技术上陷入困境的客户,我们身上也应该承担一份责任感。
”这不是我之前想象的咨询行业,或者说这不是我所看到的公司文化“ 是当时我发出的疑问。
两个月之后的今天,上面的疑问可能还是没有真正解答,但是在我见到了更多,多种多样的咨询师,和形形色色的客户之后,我对于这份职业所承载的信仰和追求有了新的思考。
现在的我,还无法确定,它是否能带给我我期望的成就感和信仰的方向; 但面对总总的变化的人和事,我可能可以更加平和的接受,更加开放的去对待,同时谨记不忘坚守自己内心的底线和态度。
我不知道我未来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咨询师,会不会在专业领域有什么自己的洞察,会不会成为什么行业大咖,职业发展会有什么成就。但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
但我真的希望有一天,像jinye 他们那样,通过沟通和合作,客户可以握着我们的手说,”你们真的帮到我了“ 。那对于我来说,可能才是更大的价值。
期望那一天,可以早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