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三毛
《荒山之夜》收录于三毛的专辑《背影》中,这篇文章不能说是这个专辑的点睛之作,但是三毛人生中难忘的一次经历。
这本小册里还收录了三毛《永远的夏娃》这个系列,也有着感动万千读者的那篇《背影》。
三毛是一位传奇的女作家,她甚至没有参加过高考,是一位大学旁听生,在大三那年感情受挫远去国外留学,在国外遇到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荷西,与荷西相伴的那些年成为三毛大部分文章的创作内容。
三毛出生于1943年,如果她还活着,今年也是81岁高龄的老人了,可是她的生命停止于1991年,享年48岁。
三毛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沙漠中的饭店》发于《联合报》后引起了关注。
贰
《荒山之夜》是三毛难得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讲爱与平等的文章。三毛还有另一篇《荒山之夜》,标题相同,内容却是不同。
故事发生在加纳利群岛,加纳利群岛在非洲,三毛和荷西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地方。
文中记录着三毛和拉蒙、巧诺还有奥克塔维沃四人约着去山上打野兔。
拉蒙是木匠,曾为三毛做过木门,巧诺还有奥克塔维沃是拉蒙的徒弟。三毛本来没有想着去打猎的,热情的拉蒙邀请她同去。三毛是一个喜欢自然,也喜欢平常日子的女人,她答应了。
带着不多的旅行用品四个人一起上了山,在自然的怀抱里,三毛感慨地写道:“进入雄壮无人的大山仍然使我们快活得不知如何是好。”
是对生活的热爱,让三毛进入休息的山洞后,她想着怎样对山洞进行重新布置:“如果这个洞的岩石全部粉刷成纯白色,烛台固定地做它99个,泥巴地糊水泥,满房间铺上木匠店里刨花做的巨大垫子……”
这就是三毛了,她哪怕在最差的环境里也能把日子过好的这样一个人。她是作家,同时也是生活的体验与记录者。
三毛为什么常被人提起,因为她的文字是与美好、真诚分不开的。
四个人在山洞里发现了一个直流电视机,他们也带了收音机,收听节目。三毛与奥克塔维沃聊天,奥克塔维沃问三毛做木匠是低贱的工作吗?三毛告诉他不是有。奥克塔维沃又问为什么读书人不大看得起我们呢?三毛说因为他们没有把书念好,把脑子念笨了。
一个人的人生是不能用职业去划分是优或劣,这是三毛文章里常出现的观点,这也是三毛之所以受到很多读者的原因。
叁
三毛的胃疼让她在凌晨选择离开,三毛是一个率性的人,这一点有点像东晋时的王子猷。
夜大雪王子猷来到友人家门口,却没有进去,反而选择离去。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王子猷说他是乘兴而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他做到了为内心而活。
三毛离开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了上山的游客,他问三毛怎么不打猎了,三毛说她的同伴都在等着天亮,游客看着天空,说好个美丽的夜晚。
对于三毛来讲,那一晚当然是美丽,也是特别的,虽然最后没有打成猎,但她已经拥有了那一晚的美好,那样的夜晚,是难忘的。三毛对游客的回答是:“是啦!好白的夜呢!”
对于生活,并不是1+1=2就是全部,生活自带诗意,自带美好,自带选择,我们始终也不过是一个孩子,在时光的沙滩上,寻找着自己想要的那个贝壳。
人生有幸福,有艰辛,有渴望,也有伤痛,面对世间的无常,能做的是接受,发现,并坚持朝着美好而行。
世界那么大,同一片星空下,有着七十亿种幸福,也有着七十亿种悲伤。然而人不是总是哭泣的,总是可以抬头看到天上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