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瑞雪微语08:何以面向全体

听了一节劳动教育公开课,外校老师借班上课,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角落里的她和他,引起了几位听课老师的注意,一是他俩没有被编为任何一个小组,桌面上没有劳动工具与材料。二是她的脸上有明显的伤痕,头发乱蓬蓬的,没穿校服,只穿着秋衣秋裤,有点脏和旧。他的头发有点乱,穿着校服,也有点脏和旧。

两位听课老师不约而同走到他俩面前,劝她和他分别加入邻近的小组。他俩怯生生的,眼神想去,但身体迟迟不动弹。授课老师见状走过来,示意他俩各自把凳子挪到相邻的小组,她和他乖乖地照做了。果然,学生还是最听任课老师的话。

我替她和他高兴,终于不再孤零零的,终于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我也替她和他忧伤,组内其他成员并没有完全接纳他们,她和他人坐在小组内,形式上有了归属感,其实还没融入。

“面向全体”“为了一切孩子”这两个词语浮现在我的脑海,波涛汹涌,久久不能平静。

教育何为,何以面向全体?面向这些有点不一样的孩子?我无力去批评我的同行们。

她和他的班主任及借班上课的老师值得肯定的一点:他们没有把这俩孩子挪到别的教室或留在办公室,保证了学生上课的权利。

如果在课前分组时,借班上课老师或原班主任考虑到这俩孩子,使其有组可呆,有团队归属感。那就能尊重学生上课的权利。

反思自己,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但能保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了吗?教书育人面向每一个孩子了吗?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了吗?

那些特别调皮的甚至多动的,做到对其因材施教了吗?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他们都应被温柔以待,这最起码的教育良知,致敬这份良知,践行这份良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