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还青春——记录七零年代的人生

5月15日,是我生日,今年刚满50岁——

刚满五十?已经五十了!都五十岁了……

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人生观,对年龄,也就有不同的表达。

1970年5月15日,我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双吉地区一个空军单位所在地。

五岁之前,是住在我父亲参与和同事战友亲手建造的平房里,就在空军单位的旁边,几十户都是空军单位的职工所建设成的小村落,名叫“小遥地”,虽然不是农村,但我的印象中,与农村一样:简陋厕所;自抓田鼠喂养小猫的大花猫;房前房后的玉米;附近是国营农场,东北连片的黑土地种植着一望无边的西红柿、白菜、黄豆等作物;大雪封门,邻居铲雪来帮着开门;漫天的蜻蜓;村后的小河及水塘边的草地以及广阔的军用飞机场旁的田野,是我当时无穷的乐趣之地;吉林的大陨石雨那一天的声音和父亲与同事们飞车去现场的场景记忆犹新;也许,还有记忆中依稀的龙云升腾的场景,让我坚信看到的是真龙…… 

五岁,家搬到厂区的另一边职工家属楼区,红砖三层楼,层高很高,结实大气,我家住进楼房,那小遥地的房子在一顿饺子就酒中,100元钱归了父亲的一位精明的同事。旧式东北红砖楼房,我家住一楼,三家一个门厅,共用一间厕所和大厨房,那是个门窗都没有铁栏杆的淳朴岁月,小学三年级前的美好记忆,都在这里发生。直到的1980年夏,我十岁,举家迁往安徽芜湖的空三师旁的空军单位,之后到现在,再也没能有机会回去过。

在一个围墙的大院里,都是军人和军人的后代,任何方言,在这里都会打磨成普通话。不管是不是芜湖话难听,还是难学,反正,没学会。这里在当地算是一个向往之地,因修理战斗机而闻名当地,尤其是中国第一批苏-27战斗机驻空三师。直到后来部队企业全部转成当地托管的机械厂,开始招收当地的合同制工人,这个被当地称作“大修厂”的空军单位,有了当地味儿。我的青少年时期在这里度过,直至27岁。

青春——光阴的故事,充满美好、青涩、躁动、激情、失落、自卑、纠葛、冲动、无畏、牺牲……工作,娱乐、组乐队、开影楼……

下海南,十年,娶妻生子;深圳广州3年;成都十年。贸易、管理、培训、公司、咨询……起起伏伏,南北东西,成功失败,看惯春风秋月……

创业艰难百折多,见过冷眼,受过热捧;也受邀在高校讲台上、媒体节目上为年轻人指指点点,波峰波谷,风景不同。

人生未到巅峰也跌落低谷,人在旅途看尽美景也历经风霜,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被人改变,历经生死磨难也充满希望光明……

转眼来世间半个世纪,已然到知天命之年,看淡许多,看轻许多,看开许多,不看许多。

有很多的故事要说,有很多经验可鉴。这半生,值得欣慰的是回想起来,帮助和影响了好些人,有的甚至挽回了生命。

于是,有了些想法,也是年轻人给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为孩子们立样,为年轻人传经,为自己总结,从现在开始,我作为一个上世纪七零年代生人,回忆和记录这一代人的片段,一个时代的划痕。

人这一生,总要留点什么。今天,算是个开始。

好吧,就这样开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