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睡前都会读一读尹建莉的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字一句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意思。这本书的每篇文章都是从身边的小事讲起,逐渐引申扩展,有时例子比较极端,但这样的例子才足够让我们做父母的警醒,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书里讲到的孩子如果沉迷玩游戏,到了饭点不到饭桌吃饭,该如何对待?这个场景我想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遇到过类似场景。我们家就经常遇到闺女在吃饭时间沉迷于看书或者做手工什么的。反正是有事就是不吃饭。催促过,骂过,强硬拉过来吃饭,这些手段都用过。唯独极少把饭端到她面前,觉得那样会惯坏她。结果,书里的观点恰恰是认为不应该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把饭端给孩子,或者一会再热给孩子吃。
这时,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其实也经常不会按时去饭桌吃饭。每次都是妈妈单独拿小碗小碟盛好饭菜端过来给我吃。生活上,更是从没对我限制过什么。那时候刚买电脑,最初的日子很沉迷,每天在电脑上玩,晚上玩到好晚,妈妈也从没说过什么。我也没有因此形成网瘾。玩了一段时间新鲜感过去后,就不再沉迷了。
其实有时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多一点不打扰,少一点干涉,让孩子在家能够自由自在一些,有一个宽松的氛围,而不是时刻紧绷着,被诸多限制。
但是做父母的总会因为爱孩子,就会各种担心,常常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因此搞砸了,而且很多时候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改变。而且书中另一个孩子的案例,给我的触动更大。很多案例中孩子之所以出现各种问题,完全是因为家长的处理方法不高明,总是简单粗暴的对待,用斧头来砸一块璞玉,在孩子身上留下一道道伤痕。
由此,时刻保持学习状态,不断输入恰当的育儿理念,当妈妈的先改变观念,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比如今晚,我没有因为闺女看书着迷而催她吃饭催她睡觉,只是在那里摆好饭,没一会闺女就主动过来吃饭,我们俩坐在一起吃,闺女晚上胃口很好,吃了不少。
这得益于我观念的改变,以前常会因为这些小事而焦虑,仔细想想,是因为爱孩子吗?不一定,你只是想控制她,而不是真的爱她。爱孩子,是给她自由,给她宽松的环境,我在努力实现,在改变我过去某些粗暴的做法,对孩子温柔,让孩子接收到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