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没事有随手翻书的习惯,对我产生吸引力最持久的、我也最愿意阅读的,不用你猜,肯定是小说。为什么小说会吸引人?写一篇小说有没有什么技巧?它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有时,我们文章的内容往往抓不住读者,你可能会想不明白:为什么我的阅读量比较高,点赞量却如此少?你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读者读完你文章的开头就已经关掉了,更别提引起读者的共鸣了。
那么,我们在费尽心思拟出一个好标题后,该如何在开篇抓住读者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小说之所以吸引人,是在于它会勾起读者的好奇心,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事实上,吸引我们的也就是这两个字:悬念!悬念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的悬念,另一种为间接的悬念。本文主讲直接的悬念。
开篇要有紧迫感,别磨磨叽叽地描写
有些作者一开篇,就陷入了自我的迷恋和炫技之中,写山是多么多么雄伟,或者描写人物时,人物的穿着打盘都太过详细,看到这样的文章我基本上都会关掉。
除非是名家大家,我才有耐心继续看下去。如果你不够有名,请把文章当商品来看,想卖出一件商品质量是最重要的,包装作用也不小。行文的技巧就像包装,你得保证让读者有耐心了解你的文章。
举个例子: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节选)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同样是交代人物、环境的基本情况,莫泊桑寥寥几笔就把事实说的清清楚楚,没有多余的修饰和滥写,而在第三段直接抛出悬念:为什么我们每周日都要去码头散步?于勒是谁?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说?
在开头吊住了读者的胃口,跟进行文你就能牵着读者的鼻子走,让他越读越想读。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写出“不合理”
什么东西会让人产生直接疑问?一是不合常理的事,二是知识上的盲区。一件事情超出了你能想到的合理范围,但又不是完全无逻辑,这时候你就会产生疑惑,近而希望得到解释。
我举个例子:
在学校的食堂,总能碰见这样一个人,他是给我们上哲学课的老师,人称“疯教授”。他走路时总大呼小叫,捶着胸口,说:“我的上帝啊,快来毁灭这眼前的恶灵!”面对着盘里的饭菜,总是要用某种听不懂的语言乱说一通才会动筷子。然而校长总隔三差五地来陪他吃饭,他见了校长也是本色依旧,经常把场面弄得十分尴尬。突然有一天,“疯教授”没来给我们上课,食堂也没有了他的身影。
在这个例子里,疯教授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大家在心里中隐隐会感觉哲学教授可能会有些异于常人的表现,然而他的行为还是过于出格,并且校长还很特别照顾他,这就很让人匪夷所思了。一旦让读者产生了想探索的欲望,那么你就成功了。
不过设置这种“不合理”现象要注意其中的逻辑性。比如我放养了我家的狗,因为那家饭店里的披萨很好吃。这二者没有明显的关系,就不会让人想寻求解释,因为这根本不在人类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
多挖坑,深挖坑,在开头埋下伏笔
在开头埋下伏笔会调动读者的好奇心,特别是当读者阅读完全文恍然大悟时,会惊诧于作者的巧妙安排,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设计巧妙。
举两个例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衣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在这里,夹竹桃作为全文的暗线,推动这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夹竹桃作为爸爸对女儿的期望与祝福,也让期在文中显示出了特别的意义。作者在一开始就埋下伏笔,暗示着爸爸的去世。既勾起读者兴趣又与下文形成呼应,这样的设计不可不说十分讨巧。
《最后一课》都德 一路上,乌鸦在树林里欢唱。锯木厂后面的草地上,一队普鲁士士兵正在训练。这些要比分词规则更加吸引我,但我还是抵挡住了这些事物的诱惑,飞快地朝学校奔去。
作者在开篇点出“一队普鲁士士兵正在训练”,这就是一个为下文最后一课的存在与开展奠定了基础,也让最后一课的意义显得非凡。读者读到这里,看到在法国的地盘上却出现了普鲁士的军队,这一现象一反常态,便会产生对下文的兴趣,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总结和建议
对于直接悬念的运用,概括来讲:开篇可以运用一句话,或离奇的事件,或尖锐的矛盾,总原则是设置悬念。
小说中这种运用悬念的手法我们也可以借鉴到其他文章上。行文时不要光顾着表达自己感受,写得好的评判不在于你,而在于读者。少些平白的铺陈,多点设计的技巧。
人天生都是有好奇心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对此加以运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