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锋
安史之乱后的某个夜晚,深秋已至,月落乌啼,诗人张继途径寒山寺。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对愁眠”表面上似乎是说“乌鸦”,又仿佛在说“月亮”,似乎又不是。无论多愁,似乎“眠”了。果真如此吗?看看三四句就知道了,诗人未眠,至少“夜半”还未眠。
国不安宁,漂泊在外,都是未眠的理由。加之“夜半钟声”,加之“客船”至,诗人应该是整夜未眠吧。
据史料记载,这首诗乃不祥之诗。唐武宗对此诗钟爱异常,令石匠镌刻之,结果一月后驾崩。
北宋,明朝,以及近代,都有人镌刻此诗,结局都是暴毙。难道,此诗真的不祥?
也许此诗阴气较重,那就让翩翩少年的阳气来镇住他吧!国庆节前,我在文学社活动的时候,给学生讲了这首诗,并布置了一篇题为《涛声依旧》的作文。下面,展示几个片段。
“……步伐从来没有如此沉重,长安也依旧热闹,越热闹越寂寞,热闹的是长安,寂寞的是我。原本以为可以“一日看尽长安花”,原本以为可以在琼林宴上把酒言欢,原本以为可以高头大马,衣锦还乡,然而这一切都将成为泡影,十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我坐船离开。去哪?去哪?我不敢回家,我没有颜面,见父母,更没有颜面见你,晓薇。去姑苏吧,这样的天堂。一个人,拿着一壶酒,一口一口的灌进嘴里,喝下去的是酒,流出来的是泪。
夜深,到苏州。只身一人在船中,冷。
我知道,此夜注定无眠。
无边无际的夜,无边无际的寂静,无边无际的悲伤,无边无际的独孤。
月西斜,鸦啼叫。
对面依稀看见渔船上的灯光,一闪,一闪
听到钟鼓的声音,我循声。寺庙。这钟,一定为我而敲。原来寺院里的僧人,也没睡。寂静夜晚,我一人伫立在船头上。但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我知道,我的身后,有好多好多,它们,都在陪着我。
——以上来自刘晓哲
坐在客船上,我的心情仍然很忧愁,不知道自己以后该怎么办,更不知道回家后该如何面对爹娘那企盼的眼神。还好有天上的月亮和我做伴,我望着明月想着自己的心事。渐渐地,夜深了,淡黄的月亮落了下去,周围变得漆黑一片,天边仿佛挂上了一张黑色的天幕,连星星也没有了,呼呼的北风怒吼着,寒霜弥漫在了整个夜空中。真冷呀!我裹紧了身上的长袍。
只听哇哇哇的乌鸦叫声,听起来是那么的凄凉,可能它是经受不住天气的凉,这会儿也归巢去了。我看着江边的枫树与渔船上那时隐时现的渔火,又想起了远在家乡的爹娘,心情越发的愁闷,久久的难以入睡。
夜半之际,我还在那儿辗转反侧,突然听到了当当当的声音,这是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一下下地撞击着我的耳膜,撞击着我的心房,撞击着我心中的愁闷,我真是好希望这忧这愁能够随钟声而去。
——以上来自张奕嘉
那位落第的才子啊,此时正循着衣裳上的银纱望向对岸的月。他并未看到完整的月亮——山顶上的树都是月忠实的守护者。他只能望着月光投下的桅杆的影子去揣摩月的样子。我并不知道他失落的眼神里藏着什么,只能确定里面没有困意。现在夜已深了,他却还不睡觉。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夜里有人睡的正酣时有人失眠。我只能陪他一起听着黑夜里时时传来的乌啼声,陪他数着对岸忽明忽暗的渔火。乌啼声在夜的寂静里回响着,枫火在墨似的江水里与月光呼应着,我不禁懊恼起来:定是这久绝的啼声与这不灭的枫火引得才子不眠。你们这夜的破坏者啊,就不能消停会,让才子歇息片刻。我看向才子,他仍然望着月,愁眉未展。两个守望夜的使者啊,你们见识了这儿不为人知的一面,也该睡了。你听,风拖着沉重的鼓声来催你睡觉了,别再忧心那烦恼的事了,歇息吧。
——以上来自程月欣
……
还有好多精彩的句子,留作下回再说吧。
这一夜,张继注定是无眠的。未眠的除了漂泊的诗人,还有月亮,还有乌鸦,还有江枫,还有渔火,还有姑苏城和寒山寺。
悠悠的钟声,穿越了千古,穿越了长江和黄河,穿越了多少人的思绪。“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是“谁举杯邀明月”,是谁“身世浮沉雨打萍”?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那不是毛宁自己在吟唱,那是屈子在江畔独吟。
悠悠千古,张继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