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任何问题,家长和孩子都会使用两种选择:我赢或者你赢,反抗或者忍受,成功或者失败,对或者错……诸如此类。这两种选择的思维,为家庭带来了大量的纷争和成本。家长们每天都在忙于说服孩子,打败孩子,讨好孩子或者教育孩子。
那么,除了这两种选择之外,有没有别的选择?当然有,史蒂芬柯维在他的《第三选择》一书中分享了一个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好工具——第三选择。
第三选择,就是既不是你赢,也不是我赢,而是我们协同,一起达成另一个更好的结局。
这里面的关键词是协同。一般人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稍微好一点的,能够看到别人,并能够倾听别人;最高级的是我和你协同,找到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让彼此都满意,而不是陷入相互攻击的循环。
每一个问题,一定都能找到一个让两个人都协同的方案。只有相信一定能找到第三选择,才会有最终好的结果。
和孩子达成第三选择,创造协同,有4个步骤:
第1步:询问。问孩子:你愿意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这是一个革命性的问题,可以让孩子减少防御,并一同探索实验。这一招对孩子极为有效。
第2步:界定。你和孩子讨论更好究竟意味着什么?把双方所需要的更好的基本条件都列举出来。把家长和孩子的各自需求、目标、愿望都列出来。只有界定好各自的需求,才能彼此看到对方,理解对方。
第3步:创造。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共同协商,去探索和创造一个可以达成界定条件的第三选择。在这里可以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多多想出各种解决办法,只要认真思考,解决方案很多。最终从众多方案中找到最佳的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第4步:达成。当找到真正的第三选择时,家长和孩子都会感觉兴奋和满意,这时就达成了协同,第三选择发挥了真正的效果。
第三选择不但能够达到双赢,甚至能达到三赢,就是你好,我好,世界好。在学习了第三选择这个工具之后,我运用在家庭生活中,发现真的好用。
小宝上幼儿园比我上班的时间要晚,醒得早的时候,他就会有些舍不得我走,不想让我去上班,如果不顾他的感受,径直走的话,他会在家里哭很久。这样的分离对他的成长没有好处。于是,我蹲下来,轻声地问他:“你舍不得妈妈走,是不是想多陪妈妈一会呢?”“是的,妈妈,我就想多陪陪你。”孩子说。“那我们这样好不好?你坐妈妈的车到前面广场,然后你下来在广场那里玩一会再回来怎么样?”孩子一听,马上答应,开开心心地跟着我坐上车,到了广场那儿,自己主动说要下来。就这样,只要他醒得早,就会跟着我一起出门,陪我一段然后跟着奶奶一起回家。
通过这样一个第三选择达成协同的方式,孩子高高兴兴的跟我告别,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非常痛苦的看我上班。
第三选择不但可以运用在家庭教育中,还可以运用在生活和工作的很多方面。遇到问题,运用第三选择的方式达成协同,最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