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接受应试教育,习惯了全盘接收,但现在每天海量信息扑面而来,根本不知道真假,所以很想养成质疑的习惯,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信息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学会提问》这本书就是传授批判性提问技巧的。它对如何提问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掌握了这样的提问方法,相信大部分漏洞都无处可逃。
一、论证的基本结构--理由和结论
对方跟你说的话,一般是想传达他的某个结论,为了让你相信他的结论,他会给出理由。这就是论证的基本结构--理由和结论。往往大家都能注意到理由和结论。
二、隐形黏合剂--假设
但是,有没有进一步想过,理由一定能推导出结论吗?理由一定成立吗?就像砌一堵墙,把砖块垒起来就够了吗?当然不够,这样的墙一推就会倒的。砌墙需要加上水泥这个黏合剂才行,才能保证砖块和砖块紧密连接,成为一堵坚实的墙。人们往往只看到了砖块,而忽略了黏合剂水泥。类似地,人们往往只看到了理由,而没有看到隐形的粘合剂--假设。
假设一般包括两种,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价值观假设指的是一种价值观比另一种更重要。我们看个具体的例子。
根本就不应该建核电厂,因为核电厂里那些危险的核废料会污染环境。
这里提出不该建核电厂的理由是会污染环境,咋一看,很有道理。但换一个人,他未必会认同,因为他可能考虑的是核电厂对消费者的供电量的影响,他可能更看重效率而不是污染。所以,只有一个人认为环境比效率更重要时,才会认同不该建核电厂的结论。这就是隐含的价值观假设。
描述性假设指的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我们也来看个具体的例子。
这辆车一定会将你送往目的地,不论目的地在哪里。我在各种情况下都驾驶过这种型号的汽车。
这个结论要成立,还得满足一个描述性假设--我的各种情况和你的是一样的。如果我的各种情况只是指常规地去趟杂货店、在安静的郊区道路上行使,没有山峦。而你的情况却是要在山峦行驶,后面还跟了一辆重吨位的挂车,那这辆车就未必能将你送往目的地了。
三、有没有重要信息被省略?
通常,对方提出的理由能成立,逻辑上也能推导出结论,看似没有问题。还是要谨慎地想一想,他是否省略了什么重要信息。比如这么做的负面效果是什么?权衡好处和负面效果,你还能接受这个提议吗?这是最好的办法吗?是否有更好的替代办法,但他没说?
论证者可能会只拣取有利于自己论证的信息,而故意忽略其他重要但不利于论证的信息,所以当论证看似完美的时候,更要好好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信息是重要的但他没有说。
四、原因往往不止一个,有没有其他原因?
有时候,我们面对的是结果,需要去寻找原因。但往往我们会过度简化原因,找到了一个原因,就认为这是唯一的原因。但事实往往是复杂的,是多个原因一起导致了这个结果,而不是一个原因的单独作用。比如人际交往:
小A和她的朋友之间的对话:都已经过了24小时了,我男朋友还没有回我的短信。他肯定生我的气快气疯掉了。
小A的推断正确吗?不一定,也许她男朋友忙着准备考试没玩手机呢,又或者他看短信的那会儿在忙,想着等下回,然后忙忘记了呢。
记得,可能的原因不止一个,多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不要走进死胡同。
五、后记
除了上述提到的发掘假设、找出省略的重要信息、找找其他原因,《学会提问》还提到了很多其他帮助你训练批判性提问的技巧,但要通过大量举例呈现,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当然,平时接收的信息量很大,不可能对每个信息都去这样一一甄别,工作量太大,也没有必要。针对你感兴趣对你来说重要的信息,你可以试试批判性提问,做做思维体操,提高自己的信息甄别能力,也有助于做出更理性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