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父亲通电话,他说“老板很多,商人很少。”,我觉得很有趣。
可能在这样一篇文章,这样一个专栏里说到自己的父亲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其实并没有跑题。我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商人,我这里用“优秀”而非“成功”是因为我们都知道成功这个字眼是很难被定义的。他有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也有落寞甚至落魄的时候。
我的父亲是在九十年代初的中国成为了一名商人。那是一个伟大的年代。
“商人”这个词进入普通中国人的世界,大概只有三十年的历史。
我想我的专栏读者很多是年轻的创业者,也许对那个时代并不了解。中国社会并不是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样子。尽管邓小平先生在1979年提出了以“改革开发”为口号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如《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才被陆续制定,1992年的“南巡讲话”及随后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出台才使得私营经济的概念全面进入了社会生活。后来的巨人企业,如联想、海尔、万达、华为等大都在这个时期创立。
当然我并不想在这里再讲那些巨人,网络上已经有太多或真或假的故事供读者品评学习了。
回顾父亲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那个时代之前,新中国是没有“私营商业”的,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创业者,除了极少数本身就已经在从事外贸工作的国家雇员以外,是没有任何专业的商业经验的。
没有经验也就罢了,而“企业管理”专业作为一种高等教育专业是在80年代后期才引进中国(亦即今天人数众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所以不仅没有经验,连书本知识那个时代的创业者都是不具备的。企业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运作的?生产和质量管制、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等等该怎么做?那个时代的创业者是不知道的。
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发”了,一群泥腿子,就这样革命成功了。
然后他们又倒下了。
根据2003年的《每日商报》援引《市场报》的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8年,与欧美平均企业寿命40年形成对比。2003年的数据更多关注90年代的创业企业,读者更加熟悉的2000年左右的“.com泡沫时代”和2007年以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呢?根据2018年6月14日央行行长易纲先生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的演讲我们得知,今天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
这让我开始好奇,在中国创业,似乎真的像大家说的“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同时,当风停下时,“猪”仍然是猪,它还是会掉下来,然后摔的很惨。
所以我理解父亲说的“老板很多,商人很少”。
运行一个企业是一件精密复杂的事情,即便到今天似乎很多创业者也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我不是指精密复杂的产品,我是说企业本身,就是一件精密复杂的“机器”。如果我们把企业看作帆船的话,经济环境就是天气了:当风恰好时,即便是舢板也可以乘风启航,甚至速度也还不错;但当天气不好时,只有优秀的航海家和有经验的船员可以带领船穿越风暴,找到目的地。
老板们带着舢板就可以乘风,也很轻易地就被拍碎在风浪里;商人们是经验丰富的航海家,从一个地方远航到另一个,从不停歇。
我可以理解我的父亲那个时代,“摸着石头过河”是那个时代不得不做的事情。令人担心的是,即便今天似乎“风口”仍然是诸多创业的年轻人最关心的事情。有时候我会觉得,我们的年轻商人是把“经商”与“赌博”同等来理解么?诚然,运气是企业成功与否的一个因素,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至少不是企业家,或者说实业人,最应该关心的因素。
与其担心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关注那些自己没有能力或资金参与的“风口”,不如专注于自己能做的事情,关注商业运作的基本技能,关注品质管理,关注运筹学、统计学,关注财务知识… 毕竟那个全世界都想和中国合作获得低廉劳动力的时代过去了,那个被计划经济压抑的数十年后爆炸的消费欲的时代也过去了,那个会编程就能创业的时代也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