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我们驱车过龙湾路,停在磨东大桥南侧未命名的路边,顺着护坡小径登上了磨东大桥。此时天色尚早,西边云霞当空,在人间涂抹浓墨重彩。那应是羲和挥舞的彩练,又或是她金车上飘扬的战旗。
我站在桥上,凭栏而西,不深思,不细察,只单纯发呆。
我喜欢发呆,不管在家里或是外面,也不管身处安静或是喧嚣,甚至不管是坐下还是行走。
发呆是一种奇妙的状态,仿佛站在时间之外,只静静地存在着,任由想象滋长蔓延,仿佛可以见闻很远,又仿佛只沉浸于方寸间。
脚下这桥原本是高速路桥,前几年交给市政,但在作为市政路正式启用之前,它仍是大家的,是锻炼、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也是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点。桥面宽阔,被岁月和车轮反复碾压的沥青变作灰黑。而两侧桥边的混凝土护栏饱经风雨洗刷,在夕阳下分外粗粝。
身后熙熙攘攘。有人漫步而过,有人追逐往来,有人呼儿唤女,有人形单影只。有人野餐聚会,铺开五彩的垫子,摆上各色食物。有人把酒而歌,声音嘹亮,又常荒腔走调。
少年们踩着自行车、滑板车或者轮滑,大呼小叫着,宣泄他们似乎永不枯竭的精力;孩子们追逐、嬉戏,甚至遍地打滚,满头汗水,他们时而欢笑,时而哭闹,像一群刚出窝的雏鸟。有老人带着小孩放风筝,那风筝在空中时而高昂,时而打转,像极喝醉的鸟儿肆意妄为。还有网红们在直播,直播赏景、唱歌、跳舞、聊天,他们对着手机屏幕说着笑着唱着,完全不在乎周边的一切,而只勾连他们的世界。
人多了,就有了各色小贩。从冰淇淋到儿童玩具,各有各的生意经。
卖气球的老人吆喝着来回逡巡,牵着一大簇彩色气球,在晚风中漫舞。年轻女孩买了一个半透明的,里面又套了一个粉色的,拿在手里,笑在脸上。卖烤肠的小摊香气漫散,油脂滴在炭火上,发出“滋滋”的响声,腾起一阵烟雾。这香味勾住了孩子们的心,他们拉停了大人,倔强地围拢上去,非买不可。
桥下,红水河在静静流淌。自从红水河疏浚工程开挖之后,这河段愈发平缓,让人看不见深处的旋转激荡。不远处有渔船缓缓穿过了来华大桥,船尾拖出的细细波纹荡漾开来,又消失在两岸垂下的枝叶里,和两边锚定的红或白的水文船相映成趣。
磨东大桥的两边,一边是来华大桥,一边是红水河二桥,车来车往。二桥车流密集,微微拱起的桥面上,车灯连成流动的光带;华侨大桥姿态绮丽,百色的圆弧如同少女起舞的腰肢。两座桥像两条巨龙横卧在水面上,与磨东大桥遥遥相对,风格各异,又和谐共存。
天色渐暗,远处桥上的路灯次第亮起,而闲置的磨东大桥只有几盏。
护栏上的涂鸦和留言,在夜色下隐隐约约。“姜老三我恨你”,“科师院阿远-哒丽”,“高考加油”,又或者“李四是个大傻瓜”。诸如此类,以及难以辨认的符号和涂鸦。这是时间的印记,记录着过往游人的情绪。这也是一座城市的印迹,铭刻着于斯生长的人们内心的隐秘。
我伸手触摸那些凹凸不平的刻痕,指尖粗糙的触感,在心中微微荡漾。
昏黄的灯光洒在桥面上,为一切镀上了温暖。散步的人来回穿梭,被牵着的狗儿东闻西嗅,婴儿车里的孩子好奇地打量,手挽着手的情侣低声私语。一切,尽是寻常生活的模样。网红们的补光灯纷纷亮起,他们在强光下的表演更为洋溢。
叫卖、追逐、嬉戏、呼唤、私语,以及各色各样的欢笑声,混合着,搅拌着,汇成一杯米酒,浊、淡,也绵长。
我站在人群中,又仿佛在人群外。我看到中年男人凝望河水,看到白发夫妻相携而过,看到年轻人踩着节拍摇摆,看到外卖小哥来去匆匆,看到儿童放声嚎哭,看到女孩抿嘴回眸……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歌声把我唤醒。
是几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在边上围坐成一个圆,男孩坐在中间弹着吉他,半闭着眼歌唱。
我看了看手表,已经是八点半了。腿有些发麻,但心情始终平静。
这桥上是个微缩的世界,有人脚步匆匆,有人驻足停留;有人肆意欢笑,有人沉默徘徊;有人四处寻找,有人甘心等待。而生活,却如同桥下河水,一直涌动着、流淌着。
其实,同这桥一样,只横跨在那里,不追赶,不挽留,只见证,也挺好。
哦,对了,这已是农历月末,八点半,勾月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