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翻了翻年轻时写的文字,酸得一阵阵想呕,真真是“少年不是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呀。一篇篇青春伤痛文字无不显露着一个矫情的灵魂,羞!羞!羞!
突然也明白了,为什么那时候一直在痛恨自己下笔无力,常常是无病呻吟,即使努力钻研经典著作,也写不出一点有深度的东西。直至如今,经历一些世事,才明白“惊天泣地”的文章温室里是效仿不出的。就如杜甫如果仕途顺遂,不一定能写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苏轼如果没有九死一生的“乌台诗案”,前后《赤壁赋》必然不能大放异彩……
揭开文学史册,大部分都是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文人吐槽史,才华越盛,经历越坎坷,文学成就越高。如此,就不再嘲笑年少时的无知,如果可以,都想在这懵懂无谓中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