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涯可以称得上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了吧。在校园这座精致的象牙塔里,天空悠远,云淡风轻。
却少有人认真思考过,只有一墙之隔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它如何构造,如何运作,里面的人们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有些人在象牙塔内追求云淡风轻,有些人选择冲破象牙塔,寻找另一种天高海阔。
北京到西安,一千一百公里,一名大一学生,一个盲人,用双脚徒步过去?背着行囊,迈开步伐,四十个日夜,一百三十五万多步,他们感受了一场真正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通电话 改变了吴凡一个暑假的走向
“吴凡,愿意做我的志愿者么?”
电话的那头,是吴凡的忘年交。一位正骨推拿师,一位眼睛看不见的盲人,一位环球旅行家。
吴凡和曹晟康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之前因为从没和盲人有过接触,见到曹晟康的时候,吴凡即惊讶又佩服,“以前没和盲人有过接触,接触的第一个盲人就是这么厉害的盲人,当时他刚从国外回来,给我讲了一下他的故事,我没有想象过一个盲人能去环游世界,特别佩服他,没想到可以做到这些。他的年龄又和我父亲差不多。”
刚接到邀请的时候,吴凡有些惊喜,也有些犹豫,“我和曹老师说,我有意向,但我要考虑下”。马上迎接暑假的吴凡本打算从北京骑自行车回扬州老家,为了保证自己的体能,他每天坚持跑步锻炼,为骑行做准备。“骑车的话很快,2个星期左右就到了,那时候已经有查路线,查经验,准备装备。”吴凡说,作为男孩子,本身就有一种对远方的向往,觉得是件非常潇洒的事情。
“当时咨询了我父母,他们是支持我的,他们也能看到这个事情背后的意义,说相信我的判断力,让我自己做决定,出发之前,没有意识到有太大困难,他们给我的感觉是做我的后盾那种。”“后来曹老师发微信给我,说不管你做什么决定都好,他讲了几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他说鲁莽的人草率的做决定,不自信的人渴望别人帮他做决定,勇敢的人征求完别人的意见还是要自己做决定,收到这个微信我觉得特别有道理。”虽然只有几面之缘,但吴凡一直被曹晟康的励志故事所感动。“我想陪曹老师一起走这段旅程,保证他的安全,并帮助他实现梦想,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磨练自己的机会。”
做你的眼
“前方5米有卡车,准备向左偏”
我们是一个团队,谁都不能落下!
谈起他们在路上的日子,吴凡说看过曹晟康大步流星走路的人,绝不会认为他是个盲人!依靠敏锐的听觉和触觉,用导盲杖探路,走的特别快!“刚开始几天,我们两个人是并排走的,曹老师有时会来不及避开一些障碍物,我们就改成了我在前他在后的标准队形,这样我就成了一个排头兵,先勘探地形,曹老师根据我的脚步声自然的绕开一些障碍物,我在前面也会有意识的把障碍物移开,石块树枝什么的。”
“我们还发明了一套引导口令,之前的“快往左”、“小心”改为“前方5米有卡车,准备向左偏”“前方3面减速带,准备跨越”,听到口令曹老师提前会有心里准备,用导盲杖往前探路,这套方法我们一直用到最后”。
刚出发的时候,吴凡还会怀疑,真的可以走到吗,毕竟北京到西安那么远,“我们根据六只脚规划的路线走,当时走了一个星期还在保定,从北京出去了之后走了某个市某个县,在地图上定位下来就还是保定,走了好几天,还是保定市。”
走出校门,吴凡才发现凡事没有那么简单,7、8月份正值夏季,炎热的太阳和复杂的路况对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煎熬。脚上磨出了水泡,“磨破的伤口特别疼,只好加快步伐”,强忍着疼痛为自己加油鼓劲儿,有几次吴凡脱鞋一看,水泡还在冒水。为了完成每天的小目标,他们咬牙坚持着前进。
有时候,行走了大半天,也遇不到一家餐馆。吴凡体力不支,步伐减慢的时候,曹晟康就会主动到前面开路,有时候还会落他一大截。“他会用登山杖探到路边可以休息的地方等等我,按照他的话,我们是一个团队,谁都不能落下”。有几次吓的吴凡心惊肉跳,看到前面有车,路上很吵距离又远,吴凡喊不到也追不上,但好在都有惊无险。
一路磨砺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感谢旅程的馈赠
吴凡说,虽然经历了那些困难,但更多的是数不清的幸福快乐。音乐和摄影是治愈旅途辛苦的良药,他的手机里下满了他和曹晟康喜欢的歌曲,还随身携带了一个便携式音箱。路上劳累的时候,他们放着音乐,大声唱“我想要怒放的生命”“管他天高谁也深,也不能阻挡我奔前程”,在无人的山谷里放声高歌,两个人相互鼓劲儿,“加油”!
他已经记不清一路上说过多少个“太美了”,路边的风景是大自然的馈赠,拂面的杨柳,湛蓝的天空,重峦叠嶂的山峦,变幻莫测的云彩,倚丽的落日和晚霞,无数次都忍不住向远方的风景敬礼,像自然表达最淳朴的敬畏和感恩。
他们边走边去探访路上的名胜古迹,有些隐于山野,至今鲜为人知,甚至地图上都还没有痕迹。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原址,战国侠客田光的故里,刘伶饮酒作赋的桃林,像历史沙滩上随意散落的珍珠,任他们捡拾。
尽管旅途艰辛,曹晟康和吴凡也不放过任何一个他们可捡的塑料垃圾,一起向路人宣传环保理念尤其在车多的路段,为保证安全,吴凡在捡垃圾的时候都要提前观察。北京到西安的旅途中,两人共捡了1000多个矿泉水瓶。
遇到很多人,问他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他们说完之后,有人很惊讶,带着不解的目光,但更多的是善意的互动。有些人会停下来和他们攀谈几句,有些人给他们指路,他们感动着路人,路人也鼓励着他们,一位卖西瓜的大姐听说是从北京徒步走过来的,露出难以置信目光,“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我有个17岁的孩子,真希望他能像你们这样坚强。”“他们肯定想不到,他们的热情和善意会经由我们传递下去”,吴凡说。
“以前只是听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到底,任何事情都会有效果,我和他是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个事儿看起来很不可能,带着一个盲人走到西安去,但是现在我发现,真的可以做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是这样的。”一路磨砺,让这个大男孩变的愈发成熟和坚韧。
蜕变的少年
“踏上征程,亦欣觉挑战并非步履维艰,陌生人的热心援手,曹叔叔的精神指引让我动力倍增;正如曹叔叔所说,我们所跋涉着的,是精神与梦想之路。虽千万里吾往矣!”
抵达西安大雁塔的时候,曹晟康和吴凡紧紧地相拥在了一起。大雁塔和玄奘像见证了他们40天旅程的结束。“我和曹老师拥抱的一刹那,有几滴泪水逃脱了我们的眼眶。这一路的艰辛,坎坷,感动与不舍,都融进了泪水中,随风飘散。”
吴凡在日记中写着:许多年后的某个午后,我或许会在昏昏沉沉中想起,2017年夏天,有一个19岁的少年,以脚步作笔,用孩子稚嫩的笔法,在深爱的热土上画了一条线,这条线虽然画得歪歪扭扭,但每一步都走得全心全意。
“这一切都结束了,让我们重新开始!”曹晟康对吴凡说。的确,西安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开始!黎明将至,尽管前路漫长。
-END-
*本文为绿野网原创内容,谢绝转载